港大研究大灣區珊瑚群落 證香港南部水域珊瑚多樣性跌4成

202010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大團隊首次研究大灣區的珊瑚群落。(受訪者提供)
海洋生態隨着城市發展遭受不同程度威脅,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香港附近海域約11個地點收集珊瑚化石後,發現香港南部水域現時的珊瑚多樣性比過去下跌40%,而珠江河口和吐露港一帶更是珊瑚多樣性衰落的重災區,估計與經濟發展和水質污染有關。
領導研究的港大博士生兼國家地理探險家Jonathan Cybulski形容,研究所收集的數據資料有如製作化石時光機。研究團隊在香港附近海域約11個地點收集的珊瑚化石,找出在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前分布於大灣區的珊瑚物種,包括:鹿角珊瑚(Acropora)、薔薇珊瑚(Montipora)、陀螺珊瑚(Turbinaria)、沙珊瑚(Psammacora)、牡丹珊瑚(Pavona)、刺柄珊瑚(Hydnophora)、濱珊瑚(Porites)、扁腦珊瑚(Platygra)、角孔珊瑚(Goniopora)和蜂巢珊瑚(Faviids),並建立了大灣區珊瑚群落首個古生態基線。有關結果已在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團隊透過與現代珊瑚群落資料作對比,發現香港南部水域的珊瑚多樣性比過去下跌40%;其中鹿角珊瑚(Acropora)受人類活動影響至深,其分布比過去減少了50%。而珊瑚多樣性衰落的重災區,分別位於珠江河口和吐露港一帶。而這種生態轉變,保守估計應在過去一個世紀之內出現,過去數十年間更至為關鍵。
相關研究將會應用在海下海岸公園的珊瑚修復項目,按照古生態基線,在海底的人工礁盤引入曾經分布在海下的珊瑚種,協助本地珊瑚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