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專欄:右腦的世紀

2020102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何志平與看守所友人討論中西方文化及文字的差異。
在人生的谷底,看不到盡頭的孤獨無聊,難得有一兩個擦肩而過的鄰居路人談說開解,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的打發苦悶的時光。在紐約大都會看守所內的三十個月裏,僥倖的有幾個能深入交流的鄰居。「艾凡」(假名)是紐約巴基斯坦裔的生物工程師,「積克」(假名)是來自牙買加非裔的大學教授,精通好幾國的語言。我們三人都是在圖書館裏做勤務義工,時有機會見面交談。
今年年初的一天,我們還在討論戴口罩的文化而延伸到東西方文化之差異。艾凡和積克都是有國際視野的有識之士,到過中國來,也懂一點東方和中國的文化。
艾凡好奇的拋出一個大課題:「東方文化是甚麼東西?內容是啥?與西方源於古希臘羅馬的歐洲文化有甚麼不同的地方?」
積克馬上插嘴問:「且慢!文化這名詞被用得太濫了,它包羅萬有。究竟甚麼是文化?定義是甚麼?先把這範圍弄清楚,不然便是蘋果香蕉橙的亂說一通,雞跟鴨說話!」
他們都望着我問,我只好答道:「這個問題很重要,我身邊剛好有幾本南懷瑾老師講文化的書,引述南老的話,中國文化的定義有四個要素:言語、文字、思想(思維方式)和生活習俗,這些綜合起來,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學等等在內。但我認為還有歷史,也是要素之一。」
積克急不及待的打斷我的話:「各地方的文化差異都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那有甚麼出奇,但東方西方文化的差異是系統性的不同,內裏一定有一條主線的。用你剛說的四個或五個文化要素來看,我以為最明顯的分別是在於文字的構建。你們看,西方文化哪管是希臘、拉丁、英文等,都是用字母構成字,由字組合成句,有句才有意思在裏面的。但我看你們的漢字是一幅圖像,一個圖騰,意思就在圖像裏面,這可能就是思維方式不一樣的基礎差別。你說是嗎?」
艾凡是生物學專家,馬上跟進:「太對了!我以前看過一些資料,文字體系決定思維方式。中國漢字體系遠遠不同於西方的字母體系,尤其是近一千或幾百年前所創立的,都是用字母,音標組成的拼音文字,很多東方近代創立的文字體系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都是先有言語,文字拼音就是言語講話的記錄,要先學會講,才會知道字母拼出來的是甚麼意思。用字母拼音的文字系統用的是左邊的腦袋,而中國圖畫式的文字是用右腦來解讀的。左腦是言語,以分析和順序的方式處理訊息,先查看各個部分,然後將它們放在一起以給整體,這生理上的步驟就形成了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右腦是視覺的,並以直觀且同步的方式處理訊息,首先看整個圖像的大局,然後看細節,這可是中國式思維的基礎?」
他們兩人對文化的了解深深的感動了我,亦有點慚愧。只有補充的說:「文字代表了文明開發先後順序。中國三千五百年前有了甲骨文,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已用漢字編寫四書五經,那時文字已定型,二千二百年前秦始皇完全統一了中國文字,可以讓全國各地區的人相互交流學習。而其他用拼音文字的國家,突破不了方言的交流障礙,不能形成統一文化。」
我再給他們說一個故事:「一位哈佛教授問南老師說,在西方,一個國家被滅亡後,永遠都不會翻身的,但為甚麼中國經歷過多次朝代更替後仍然還能存在。老師說,中國之所以能屹立千年不倒,根源就在文明的統一,而文化強大的統一性,離不開文字的統一。」
他們不約而同感慨的道:「廿一世紀,是右腦的世紀!中國文字,統一的文化,讓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割不裂、砸不爛的強盛國家!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