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壓力爆煲 調查指10%長者現焦慮 照顧者抑鬱徵狀急升

202011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冠肺炎疫情下,長者減少社交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下,生活模式改變,港人精神健康成關注點。有調查發現,逾9成受訪長者疫情期間減少社交活動,與過去幾年同期相比,其精神健康狀態雖未有因疫情而惡化,但仍有約10%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當中60至79歲長者出現徵狀比例較高,而連帶照顧者的抑鬱徵狀亦高出近1倍。
支援長者精神健康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其香港大學研究團隊聯同14間計劃夥伴機構於今年2月至8月,以電話訪問8382位60歲或以上長者,了解他們在疫情下的生活、需要及精神健康狀況。結果顯示,約10%受訪長者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其中接近一半人同時出現兩種徵狀。而認知障礙症照顧者的抑鬱徵狀,則比平均高出接近1倍,女性出現抑鬱和焦慮徵狀比例亦較男性高。
調查亦發現,超過80%受訪長者曾接受抗疫服務或物資,有助紓緩他們在疫情下的壓力。該計劃總監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表示,長者在面對疾病、身體轉差、喪偶等情況時,易生情緒問題,他們疫情下亦會容易擔心家人朋友,但相較其他城市,香港長者於疫情中展現較佳的情緒抗逆力,相信是社區支援的成果。
林續指,疫情亦為社福界提供契機,令他們得將資訊科技應用於長者精神健康的支援工作。該計劃在疫情期間,有部分義工培訓轉為網上教學,亦有部分義工教長者用線上軟件,令他們能與機構及親友保持連繫。
有關計劃為期7年,始於2016年,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超過3.6億港元推行,計劃第一階段於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試行,共接觸到10.1萬名長者,當中逾4300位有抑鬱風險或徵狀,經社工介入,98%長者情況有改善,抑鬱平均分數較參加前下降超過一半,而焦慮和孤獨感的分數亦下降近半 。計劃第二階段已於今年開展,目標於4年內推展至18區,並期望培訓5000名修畢精神健康急救證書課程的長者義工。
70歲的阿月是精神健康急救證書課程的學員,她指疫情初期經常覺得焦慮,不敢外出,要四處搜購口罩,她丈夫的脾氣變得暴躁,經常指罵她,二人關係變差。阿月其後在社工介紹下,參與了計劃的培訓,從中學會聆聽和體諒,並利用科技聯繫朋友,夫婦關係有所改善,她的情緒亦得以舒緩。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