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揭娛樂場所病毒傳播鏈最長 籲第四波疫情加強防控

202011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酒吧群組的傳播鏈最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分析首兩波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傳播高危環境,發現娛樂場所是傳播次數最多的主要接觸環境,且傳播鏈往往最長,亦會延伸至多個環境,易造成社區大爆發。研究學者認為第四波疫情仍會以娛樂場所為主,並有機會如第三波疫情出現酒店「staycation」(住宿度假)般有新群組爆發場所冒起。
研究涵蓋首兩波疫情,分析當中的社會人口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數據,並區分12種接觸環境類型,包括家庭、鄰里、餐館、娛樂場所(如酒吧或卡拉OK)、私人聚會、購物、個人服務(如健身房或美容院)、工作間及交通運輸等,了解患者在環境中的接觸時間及頻率。
研究發現首兩波疫情有324宗個案與本地傳播有關連,佔總數29%,分布在123個群組中,娛樂場所造成的傳播次數最多,牽涉逾90宗個案。當中以酒吧群組傳播鏈最長,在26日內延伸出30個其他群組,涉及7種接觸環境。
不過,研究發現第三波疫情少了娛樂場所的群組爆發,但多了私人聚會如派對群組。而第三波疫情較首兩波的群組類型,新增了酒店、院舍、訓練班及工作場所。另外,食肆是社交距離措施的重點規管場所,研究發現在第一、二波和第三波期間,食肆所佔的群組比例差不多,介乎7%至8%。被問到是否食肆規管措施無效,中大醫學院何鴻燊防治傳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表示,政府可以做的防控措施已做盡。
對於第四波疫情預測,李指以首三波疫情經驗,認為或會有新的社交爆發場所湧現。以酒店「staycation」為例,當派對房間或食肆受社交距離措施限制後,市民就發展出「staycation」活動來避開規管,李認為第四波疫情同樣要留意會否有新的環境冒起。不過,他認為娛樂場所仍會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因大家未必互相認識,一旦有爆發,難以追蹤,傳播鏈往往較長,建議政府可循相關方面調整防疫政策。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