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被捕者4成為學生 林鄭指通識科異化促使學生違法

202011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修例風波引發大批港人上街示威,被捕人士不乏學生。
高中通識科將進行「殺科式」改革,《施政報告》提出通識科目將會改名,評分準則改為「合格或不合格」。特首林鄭月娥今早(28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通識科自推行第一天起已有問題,指過去推行的10年社會對此科的爭議從未停過,她又認為通識科「異化」促使學生「樣樣都要反對」,甚至參與違法行為,但林鄭否認將該科當作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或犧牲品,並不同意是以政治凌駕專業,又指「黑暴」或仍潛伏社區,不能掉以輕心。
林鄭表示,通識科作為必修必考的科目,甚至影響升讀大學的資格,卻並無課程框架及經審核的教科書,形容全部交由老師決定是不穩妥的做法。她指,自《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社會似乎恢復穩定,再沒有「黑暴」事件,但留意到有意見認為,由於現時有禁聚令等限制,「黑暴」只是潛伏於社區,指並不會掉以輕心。林鄭提到反修例風波中出現暴力場面,有逾1萬人被捕,4成為學生,當中有2成是中、小學生,更有一些個案是由學校老師帶同參與抗爭行動。林鄭指社會開始出現疑問,認為教育制度出現問題,故需檢視教育方向。她亦留意到有中、小學生以為自己是爭取社會公義而進行違法行為。
林鄭表示,通識科本應討論客觀事實,培養明辨慎思的能力,例如要明白特區政府的基礎及背景,是中央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亦要明白一國兩制。但林鄭指通識科被「異化」成討論時事,而新聞每天都有變化,似乎容易被老師引導討論,而異化過程中亦變成「樣樣都要反對」,特別是經歷反修例風波,學生對涉及中央的事均要反對。
她又指教育局宣布的通識科改革方向與相關的專責小組研究報告脗合,而教科書審批的機制建立多年,當中有專家參與,並不是教育局「說了算」,而政府亦無能力完全控制出版社,形容若然政府偏離準則,於高透明度的現今社會,一定會引起爭議。林鄭指審批目的是令課程內容「有根有據」,但以早前有小學教師涉扭曲鴉片戰爭史實為例,指有關情況並非客觀中肯的表現。
對於將就通識科改名,林鄭指有關需要是比較主觀,最重要是課程的內涵,改革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培育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解釋是要求學生尊重及重視中華民族,並不代表不可以批評中央的表現。
她又指,即使有課程框架及使用經審批的教科書,教師教導方法及使用的工作紙亦是重點,指政府關注教師的品德質素,會為他們於日新月異的環境下提供相關培訓,同時呼籲老師須客觀地進行教導工作,重申通識科存在10年一直有很多爭議及投訴,惟政府似乎未有監管,林鄭形容是「自己怪自己放手不理」,而現時進行通識科改革是受反修例事件的熱度影響。
此外,林鄭指不認為外國媒體的報道可以做到客觀持平,特別是針對香港政治議題上,均很有立場,令香港的國際形象受損,政府須修補形象,並希望學生不要認為「西方的月亮特別圓」,要客觀地留意報道是否有偏頗。
教協表示對言論感到極度憤怒,漠視前線通識教師過去10年的專業付出,推翻「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考技能」理念,批評政府政策朝令夕改,難叫教育界信服。教協指,通識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長達150頁,清楚闡釋通識科的3個學習範圍,並下分為6大單元及12個主題,獨立專題研究(IES)助學生整合所學,從個人興趣發揮自主研究。
教協反駁指,新高中學制及課程常見問題(2019年1月修訂版)指「教育局不會考慮為坊間出版的『課本』設立教科書評審機制」,並提到通識科的議題「仍處於不斷發展和轉變的過程中,因此,相關的學與教資源不應只源自教科書」。
教協又批評是次殺科完全沒有諮詢教育界意見,亦沒有考慮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報告,前線通識教師完全沒有聽聞是次改動,更遑論發表意見,惟政府堅持自己「專業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