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智能工傷管理系統 推動僱員復康復工進度

202101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鄭樹基的團隊研發智能工傷管理系統,改善工傷管理流程。(洪紫嫣攝)
根據勞工處數字,本港每年的職業傷亡個案超過3萬宗,其中約10%僱員,在6個月後才得以復工,對其身心及經濟情況構成壓力。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組成的研究團隊,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140萬元,研發理大智能工傷管理系統,透過分析大數據,預測工傷意外對僱員的影響,並為受傷僱員、僱主、醫療人員、保險業界提供建議,以推動復康及復工。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鄭樹基指出,工傷病假越長,僱員返回工作崗位的機會就越低。不過,現行的工傷處理程序有頗多障礙,例如公立醫院專科的輪候時間長;主診醫生簽發「試工紙」、「輕工紙」後,僱主卻欠缺相關指引,不知如何安排;醫生、康復治療師、保險公司、僱主、僱員等持份者欠缺協調。種種問題都導致僱員延遲復工,造成壓力。
鄭的團隊於2019年6月研發理大智能工傷管理系統,有助推動僱員復康及復工,系統收集及分析來自68間保險公司、約9萬個工傷個案,然後作機器學習,預測僱員所需病假日數、永久傷殘程度、復工日期等,並提供醫療、復康、復工的建議。由於運用大數據分析,系統預測的準確度比人手預測更高,例如預測傷殘程度的準確度提升70%;預測病假日數的準確度提升約60%。
團隊期望,該系統給予各持份者更全面的資料,統籌更合適的治療方案。例如僱主能進一步了解工傷意外,從而提供更佳工作環境、設備等,減少員工受傷的機會;保險業能利用數據,就各行業的狀況,提供更精準的評估,加強對勞資雙方的保障。鄭期望3月初讓保險業試用系統,目標明年於業界全面推廣。團隊其後也會向病人組織、醫療人員等推廣,但由於須使用區塊鏈技術認證身分、保護私隱,估計遲些才能於醫療界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