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團隊新招識別前列腺癌 約37%病人可免活檢之苦

202102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傳統活檢程序會令病人感到不適,甚至小便流血。(陳彥婷攝)
一向診斷前列腺癌的「金標準」都是使用活檢程序,用尖銳儀器抽取組織化驗,過程中病人要承受「男士之苦」。為尋找更可靠與非入侵性的診斷方式,香港浸會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今(8日)公布,研發「精胺風險評分」,透過量度尿液內的代謝物精胺,評估病人患上嚴重前列腺癌風險。新方式下,約37%病人可避免進行活檢程序,團隊希望讓病人「有得揀」,研究結果最近已發表於科學期刊《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疾病》,望在今年首季推行至病人及臨床研究。
現時香港男性最普遍患上及最致命的癌症中,前列腺癌分別排行第3及第4位,一年約有近2,000多名男士「中招」。現時最有效的前列腺癌檢測方法是透過活檢程序,醫生會用活檢槍,把針從會陰刺入前列腺,並做「發射」動作來抽取組織,並在20至30分鐘內進行10多次的抽取步驟。即使病人已局部麻醉亦會感到不適,程序後病人亦會出現小便流血、亦有部分病人會有細菌感染情況,由於程序有入侵性,一般醫生亦會先做直腸指檢,或透過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PSA)測試。
一般而言,PSA水平高於4便會被視為高風險患者,會再建議進行前列腺活檢。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吳志輝指,由於患有尿道炎或前列腺增生患者,指數亦會高於4,故每4個經PSA測試後再進行活檢的病人之中,當中只有1個人真正患上前列腺癌。
為減低「男人之苦」,浸大化學系、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2014年起跨學科合作,發現一般患有前列腺癌的病人,其組織與前列腺分泌物的精胺水平較一般人低,包括患有尿道炎或前列腺增生患者低,認為可作為更準確指標。團隊2015至2019年間,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和北區醫院招募905名病人參與研究,若病人PSA水平高於4,便會分別進行活檢程序與收集30毫升尿液來檢測精胺水平,用來比較兩者準確度。
結果發現,在600名PSA水平介乎4至20的病人中,透過活檢後有185人診斷患上前列腺癌,佔30.8%,而在該600人的尿液樣本中,精胺水平在最低4分位數的病人,約有49%患有前列腺癌,而精胺水平在最高4分位數病人則有17%,相差近3倍,顯示水平較低人士患癌風險較高。團隊再利用直腸指檢結果,PSA水平及前列腺體積等風險因素,製定「精胺風險評分」,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副教授趙家鋒指經過計算後,評分高於6.2病人會被視為高風險,建議進行活檢程序,即有約37%的病人可避免進行活檢程序。
團隊表示,新方法只是用作篩查高風險病人,建議風險低的病人仍需每年定期進行一次檢測。團隊又指,技術有望在今年第一季於中大醫學院用作臨床研究,另有正與科學園和私人機構分享研究結果,希望可令新方法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