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迫在眉睫 學者斥政府討論費時失事

202102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原本「胎死腹中」的垃圾徵費計劃,日前獲立法會《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決定重新審議,然而今屆立法會會期僅約半年的情況下,垃圾徵費能否落實仍存變數。有關注廢物管理的學者批評垃圾圍城問題迫在眉睫,惟政府討論垃圾徵費草案上浪費逾15年時間亦未成事,更形容草案淪為議員爭取選票的政治籌碼,「令本港垃圾問題走入困局」,冀望草案得以盡快通過。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黃煥忠今日(20日)於電台節目表示,垃圾徵費由提出至今,港府浪費多年時間進行討論及諮詢,隨着立法會議員延任,徵費草案得以解凍及再於立法會討論,他希望議員支持通過草案,讓香港迫切的廢物處理問題得以解決。黃又認為,落實垃圾徵費後尚要通過立法強制源頭分類,才可促使市民適應源頭減廢的生活模式,避免過度購買,減少垃圾產生。
黃煥忠指出,政府在過去十多年推動減廢工作,但減廢目標不升反降,目前回收率只有29%,而人均垃圾產生量已升至每人毎日1.47公斤,遠高於預期的0.8公斤。黃煥忠提到環境局日前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當中提及「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訂下中期減廢40-45%,及回收55%的目標。他指出,2019年香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大約有1.15萬噸,即使香港的減廢率能達預期的45%水平,仍需要處理大概6,000噸未分類的垃圾。
至於回收方面,黃煥忠指出香港的回收商每收1噸廢膠就要蝕1噸的投資,主要原因是香港的回收費用昂貴,而這些支出主要是由回收商承擔,但澳洲及歐洲大城市則都是由政府購買回收商的服務,以確保分類回收工作不會停擺。他曾建議政府提供回收的費用,聘用回收商提供服務,令回收成為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無奈當局總以世界貿易組織不能直接資助回收商為由,讓回收商自生自滅。加上自2017年底,中國政府開始嚴禁外地沒處理的回收廢物進口,過去兩年香港回收量即時插水,迫使政府加大投入直接招標聘用回收商進行回收。但在疫情下香港的儲備已大幅減少,黃煥忠認為政府應重新考慮以污者自付原則,利用生產者責任制,將回收到的徵費用來建立資源回收基金,用以支付基建設施和回收處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