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識科被批「眼高手低」 劉智鵬:新名稱不會是國教科

2021022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劉智鵬認爲,今次改革有助通識科回歸設科的初心。(黎忞攝)
教育局決定大刀闊斧改革新高中通識科,並成立「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該會主席劉智鵬接受本報專訪,談到對通識科改革的看法及冠名等工作情況。他形容原有的通識科「陳義過高,眼高手低」,即設立該科的原意是擴闊學生知識面,但在考核安排卻淪於「八股文」、偏重背誦,未能達到設立該科的效果。至於通識科會改甚麼名字﹖劉透露,早前教育局諮詢學界意見,建議的字眼有公民、國家、國民、社會、社會發展和文化等,他認為新名稱應不會用「國教科」
自2012年中學文憑試以來,通識科爭議不斷,更被「污名化」。今次來一次徹底改革,有份投身改革工作的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兼歷史系教授、課程發展議會下的通識教育委員會委員劉智鵬認為,改革正好是時機去除通識科帶有「八股文」性質的異化操作,回歸通識科的初心,令學生建立及拓闊基礎知識。
劉認為,現時通識科部分題目太艱深,「好似考八股文咁,成本書背到爛曬,然後再用朱熹的語言答題。」他認為考生會作答,不代表掌握了題目。教師對於科目改革後的其中兩個關注點是功課量及考評,他認為,改革後功課量會減少,例如不設「獨立專題探究」(IES),而考試則會取消長題目,加入多項選擇題,望學生考試時會更輕鬆,他說:「(學生)見到份卷就識做,好似考車牌咁,冇人會考唔過筆試」,現時通識科合格率一直維持在80%至90%,劉期望改革後,合格率可以更高。
教育局文件談及新科目的建議課題,有不少與國民教育有關,例如一國兩制、國民身份認同及國家最新發展等,是否要借改革通識科而順勢推行國民教育科?劉智鵬表示,這不是委員會的原意,但學習重點一定有國教元素,「這些元素亦是應該,且必須有。」
通識科將重新冠名,根據局方早前向教師諮詢的問卷,建議的字眼有公民、國家、國民、社會、社會發展和文化等,及可填上建議。劉說:「如果收回的問卷,(大多數)亦建議叫『國民教育科』,都會尊重民意,叫國民教育科亦未嘗不可,無法去逃避。」但他認為,最終此科改做國教科的機會不大。
至於改革後通識科加入內地考察一環。劉坦言,「香港人對國家的認知很怪,很多人是通過第三者的意見、情緒去認識國家」,因此他認為年輕人應先去考察,才能基於事實去作批判,「自己去看看內地小孩是否都吃大頭奶粉長大、工廠是否間間噴黑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