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照料2特殊需要子女 夫婦冀社會減少歧視增加支援
202103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盧氏夫婦獲模範夫婦獎項。(受訪者提供)
特殊需要兒童行為發展相對遲緩、社交能力較弱,照顧他們並不簡單,也對照顧者構成很大壓力。盧氏夫婦育有兩個特殊需要的子女,11歲長子患有亞氏保加症,天賦異稟卻有社交障礙;7歲幼女則患有中度智障及腦痙攣,仍未懂説話。作為父母固然遇上很多挑戰,但他們從不怨天尤人,攜手照料兒女。子女得以快樂、健康成長之餘,這份彼此尊重、關懷、善於溝通的精神,令他們香港基督少年軍「有品家庭選舉」中,榮獲《模範夫妻》獎項。
盧汝倫夫婦的長子患有亞氏保加症,歲半已懂英文拼音,學習能力極高,不過社交、情緒控制能力弱,容易與人發生爭執。幼女則有腦痙攣,他形容「就好似被大力打頭,斷斷續續打十幾下」,導致發展遲緩。兩夫婦雖然為照料子女疲於奔命,但他們知足常樂,經常互相關懷、分工合作,例如盧值夜班,日間就留家照顧兒女,讓經常通宵照顧女兒的太太休息。此外,盧每個周末都會和朋友打旱地冰球減壓,太太也會參加烹飪、手工藝等興趣班,放鬆身心。「我哋唔係捱世界,而係撐,仲要撐得開開心心」
所幸,在他們的努力,以及各種言語、情緒、物理治療下,兩個子女的情況都有改善,「大仔開始懂得控制情緒,細女都開始懂得表達訴求,只係未識講出口」。不過,他們經常要承受他人的目光。盧憶述,女兒十分喜愛玩拉鏈,有一次在街上伸手拉開陌生人的褲袋拉鏈,對方便馬上斥責他們偷竊,就算盧馬上道歉、解釋,對方也不停責罵,令他感到相當憤怒。「特殊兒童需要多外出,才能認識社會、融入社會,但香港歧視處處,政府推廣也不足,導致很多家長不敢帶他們出街」,
他又指,特殊兒童需要各式各樣的專業治療,但傷殘津貼杯水車薪,很多家庭難以負擔昂貴的費用,他希望政府能推出補貼,或安排準治療師上門實習,增加人手,以縮短治療服務輪候時間,給予特殊兒童更全面、及時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