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6%受訪者網購有不愉快經歷 主要涉貨不對辦及瑕疵品

202104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市民不少生活習慣,為減少外出,網上購物成為新消費模式,但「隔山買牛」存在一定風險。有政黨於今年1月至2月期間,就疫情間的網購情況及不愉快經驗進行調查,並於今日(5日)公布結果,調查顯示,有61.7%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增加網上購物,46.5%人網購曾有不愉快經歷,主因包括貨不對辦及貨品有瑕疵,促請政府增加網上巡查及執法,並加強相關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網購防騙意識。
民建聯於本年1月18日至2月15日期間,以電話隨機訪問了3,212人,發現有33%受訪者表示有網購習慣,其中61.7%表示在疫情期間有增加網購,當中28.5%網購開支較平常增加500至1,000港元。另外,在有網購習慣的受訪者中,有46.5%曾有不愉快的網購經驗,涉及貨不對辦佔32%;貨品有瑕疵佔30.4%;較預訂時間遲送貨佔9.1%;退貨安排複雜佔7.7%。
該黨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鍾嘉敏分享其朋友網購的不愉快經歷指,該朋友希望購買與他同款的煮食煲,於社交媒體Facebook的放售平台中見到有商户販售該產品,價錢更便宜一大截,亦有買一送一優惠,故決定光顧。惟商品到貨後發現尺寸、牌子、物料亦與商家的相片及描述不符。
該黨就網購陷阱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研究監管電子商貿,如設立購物冷靜期、加強執法及網上巡查,如發現懷疑不良銷售手法應積極採取跟進、加強與內地部門處理跨境消費投訴、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市民對網購權益保障及防騙意識。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