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憂慮公社科只容唱好國家 質疑通識有害無實證

202104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通識科將重新冠名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
通識教育科將大幅改革,重新冠名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今年9月於中四級推出,外界質疑新課程操之過急,且三分之二涉及國情。多位教育界人士今日(11日)出席電視節目討論,有教師質疑新課程難以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且增添前線教師的憂慮;有校長則認為舊通識科過於簡化國情,應注重有政策文本依循的內容,以教授準確的知識。
教協副會長田方澤憂慮,新課程令學生難以全面認識國家,不少前線教師憂慮能否放心教授國家負面的一面,因為很多時候都是教完,才被投訴。他強調,通識教育所強調的批判性思維,並非事事反對,而是有理有據地作出判斷,當局就算一直打壓通識科,指其煽動暴力、教壞學生云云,卻一直沒有進行全面研究,提出有科學根據的實證,證明通識有害,並不合理。
教聯會副會長鄧飛指,通識科重新冠名令大眾不再誤會新高中等於大學通識。新高中的通識科往往低估了國情的複雜性,例如三農問題相當艱辛,學習時必須抱有謙卑的心態,投入大量時間、學養,才能正確認識,但現行教育制度根本沒有這些空間。他又質疑,可能老師本身也不太熟悉這些議題。田方澤反駁,新課程大綱提及的一帶一路、十四五規劃亦相當複雜,鄧解釋指,這些國家政策起碼有文本讓教師依循,但三農問題等社會議題的文本則相當有限。
聖公會李求恩紀念中學校長賴炳華則憂慮,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以極短的時間面世,但目前只有課程大綱,並無實際考評及課程設計,再加上今年有約50位校長將會退休,校方中高層未必了解新科目的推展。
此外,高中4個核心科目都會縮減課時,教育局認為此舉有助釋放壓力,又鼓勵學生讀多一個選修科目。鄧飛憂慮,空白的課時難以全數灌入核心科目,校方必須妥善規劃,以填滿課餘生活。田方澤質疑,學生本身是「4+2」,卻被鼓勵改為「3.5+3」,能否紓緩學習壓力成疑。教評會會長何漢權則反對增加選修科,認為應該把時間用來深化中文科學習,加強家國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