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戴口罩致臉頰狂生「粒粒」 或玫瑰痤瘡發作

202104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佩戴口罩成為港人過去一年的日常習慣。
佩戴口罩成為港人日常習慣,惟口罩容易誘發不少皮膚問題,尤以臉頰「生粒粒」最為常見,不少人以為是暗瘡,但亦有可能是玫瑰痤瘡。前者因毛孔閉塞所致,後者則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因素誘發,以飲食習慣轉變最為普遍。有註冊中醫師提醒,玫瑰痤瘡患者須謹慎飲食,避開日曬;若發病須及時治療,可內服中藥或以針藥並用,或以刺絡放血紓緩病症。
玫瑰痤瘡被視為「手尾長」的皮膚疾患,基督教聯合那打素中醫專科中心註冊中醫師白秉銧表示,玫瑰痤瘡為西醫病名,中醫並無此名,若以中醫症狀醫學來診斷,根據不同表現,可診斷為肺風粉刺、酒渣鼻等。
該病易發人群以女性居多,以青春期、懷孕期及更年期發病最為常見,男性患者則無分年齡界限。患者初起面部不時感到微癢,久則灼熱潮紅,時輕時重,亦可累及面頰、前額、鼻子及下頦,甚則出現紅眼及皮膚長期充血,亦會長出大量丘疹樣的痤瘡,形成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結節。
至於發病成因,白秉銧指個人體質因素及飲食習慣有一定關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及外界環境刺激,如溫度改變,佩戴囗罩等,都可誘發玫瑰痤瘡。患者發病時間不穩定且以復發,例如在乾燥季節時會惡化,亦可能四季全天候不定時發病。
中醫角度而言,玫瑰痤瘡與風熱、血熱及血瘀有密切關係,故治以疏風清熱、清熱涼血及活血化瘀。除了處方內服中藥外,因應症狀表現,亦可選配外用中藥如洗劑、粉劑、膏劑等令病情改善;或以中醫特式療法,採用針藥並用,及刺絡放血。白解釋,針灸及刺絡放血會根據病發部位循經取穴,包括督脈的大椎,陽明大腸經的曲池、合谷,太陰脾經的血海和太陽膀胱經的心俞、膀胱俞等常用要穴。
至於刺絡放血是在與臟腑相應的穴位拔出瘀血,有助利濕解毒,調和氣血,能迅速舒緩症狀,例如大椎穴為清熱要穴,其為手足三陽與督脈交會穴,透過刺絡放血能通調督脈及諸陽經、心俞穴則可疏通心絡,調理氣血等。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