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所特殊學校獲非華語學生資助 教育局督導近5年未訪校

202104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審計報告批評當局針對非華語學生資助的使用情況監察不足。
本港中小學及幼稚園的非華語學生數字逐年上升,而教育局為他們提供的教育支援措施開支,亦由5年前的2.445億,增近90%至4.563億。審計署最近就此進行審查,發現部分學校未有用盡獲發的資助,當局的督導訪校亦不足,其中有26所特殊學校過去5年都無督導訪校;教師的專業培訓框架也有漏洞。署方建議當局加強監察非華語學生資助情況,並考慮訂定教師專業發展要求。
報告指出,在2017/18及2018/19學年,分別有10%及3%的受資助幼稚園用去不足一半的資助額。而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情況也一樣,領取5萬元資助的學校中,過去5年有24%至36%的學校只用去不足一半的資助;領取65萬至150萬元資助的學校中,過去5年有4%至13%的學校只用去不足一半的資助。教育局回應指,學校或需累積支援非華語學生的經驗,所以在領取資助首年,或學生人數少的時候,保留部分資助以便日後維持各項支援措施。
督導訪校方面,過去5年獲得65萬至150萬非華語學生資助的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中,有15%在首次領取資助的學年,或其後兩個學年都無督導訪校。截至2019/20學年年底,有26所學校仍未獲督導訪校,有關學校全屬特殊學校。
此外,審計署批評教育局未訂下教授非華語生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培訓要求,全港13,794名中文科教師中,72%在過去5年都無參加教育局的相關培訓,約13%受訓時數不多於5小時。而在全港988間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中,有252間的中文教師沒參加培訓,但其中157間有非華語學生就讀,當中4間更有10個或以上的非華語生。
至於教育局在2014/15學年以試驗性質推出的「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專業進修津貼計劃,推出至今只接獲99宗申請,佔預算資助約20%。審計署認為,教育局須考慮需否為訂定合適培訓要求,並檢討進修津貼計劃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