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說明文沉悶 獲獎教師以昆蟲動物作課題增學習興趣

202105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吳嘉恩(右)及黃瑋俊獲得司徒華獎的嘉許。(黎忞攝)
【記者黎忞報道】「沒有頑劣的學生,只有等被愛的學生。」在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任職10年的中文科科主任吳嘉恩,一直帶着這初心從事教育工作。吳曾因扶起發脾氣學生而跌倒受傷,但她沒有生氣,該學生更成為她其中最上心的人。教學方面,因該校學生語文能力稍遜,「說明文」沉悶更難提起學習興趣,她與生物科科主任黃瑋俊策劃跨科校本課程,讓學生從認識昆蟲及動物,提升表達能力;兩人亦獲教育獎嘉許。
吳嘉恩在大學修讀教育,畢業後從事出版工作,但因喜歡年輕人的率性單純,故約10年前於伍少梅中學執教鞭,她曾因工受傷2次,其中一次是因學生在周會時發脾氣躺在地上,吳欲扶起他時,因學生突然放手導致她跌傷。
這一跌並沒有跌碎她的熱誠。某天一名高中生突然向吳傳送一張「腳揈揈」的照片,顯示他在天台企圖跳樓。吳當時十分震驚,但最後說服學生陪她吃飯,成功令學生離開天台。「當他們(學生)有事仍願意找教師,或者就是教育的意義。」
教中文多年,吳笑言,「說明文」是最沉悶的課文,一直是「零收視」,為提升學生興趣,她建議以「昆蟲」作為中文科課程的主題。她認為,只要給予學生發揮空間,就會少做負面行為,加上該校學生普遍來自基層,見識不多,較難透過生活例子來作文,盼透過觀察增加他們的生活經驗。
她以前曾帶學生參觀螢火蟲博物館,近年便購入及飼養不同的昆蟲,如蟑螂、甲蟲,讓學生從觀察再應用到學習中文科之上,例如以不同的蟑螂作例子,應用說明文的5種說明方法,提升學習興趣。教師們又設計「昆蟲圖鑑」的工作紙,讓學生認識更多詞語及增強造句能力。
憑着對教學及關愛學生的熱誠,她獲得今屆「司徒華獎」,而該校的黃瑋俊老師亦同樣獲獎。黃坦言,生物科是「理科中的文科」,因要背誦不少知識。為引起學生興趣,適逢該校早前獲捐贈一個貨櫃,校方將之改造成「EcoLab」(生態實驗室),進行農業實驗,並領養被遺棄動物。早前校方亦舉辦命名比賽,讓學生為實驗室的紅腿象龜及球蟒命名及照顧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