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出爐 禁討論仍在發展事件或議題

202106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公社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今日出爐。
教育局今日(2日)公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其中列明不應探究「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或議題」及違反法律及人倫道德的課題。當局又指不應引導學生二元對立的探究角度,但涉及是非對錯、法理清晰的議題,就不存在討論和妥協的空間。有通識科教師認為當局設下的界線模糊,難免令教師無所適從,質疑背後用意是扼殺與官方論述不一的討論。
新指引與其「前身」通識教育科2015年的修訂版指引相比,縮減了整整127頁。課程內容由六大單元縮減至《「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社會政治參與、法治對政府權力的限制等具爭議的議題也絕跡。
新指引中「學與教」部分列明,「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或議題」不適宜用作探究的題材,因為通常極具爭議,且未必具備足夠和客觀可信的資訊,相關報道和評論會因應事件的發展改變,難以讓學生展開持平和具證據支持的討論。而任何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的事件或課題亦然,以免對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有不良影響。翻查通識指引,則有着墨與人倫、道德相關的討論,例如生物科技發展、基因篩選等。
此外,教育局指出,探究學習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局限於正反二元對立的角度,不少涉及歷史文化、道德標準、法理法治等課題,沒有正反二元對立的角度。不過又稱,涉及是非對錯分明、法理清晰的議題,教師應明確地列舉歷史、道德標準、法理等各方面事實,並向學生指出這些議題不存在討論或妥協的空間,更不可肆意扭曲事實發展。
通識科教師、教協副會長田方澤認為,有關要求相當奇怪、模糊,教師難免無所適從「何謂發展中?五年計劃、大灣區都是發展中,又能否討論?」他又指,當局曾聲稱可探討中國負面的問題,例如環境污染,但課程指引毫無相關元素,現時教育界紅線處處,教師未必教授課程沒有的議題。因此,公社科的探究空間嚴重縮窄,也難以培育學生明辨慎思,「只可說國家發展一片光明」。
田又指,通識科一向着重多角度思維,當局明言部分議題無討論或妥協空間,相信用意在於統一説法,必須依從官方的論述及解讀,尤其是關於《基本法》等條文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