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公布《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 目標空氣質素媲美東京巴黎

2021062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空氣質素一向欠佳。
本港空氣質素一向欠佳,政府今日(29日)公布《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目標是2035年前成為空氣質素媲美東京及巴黎等國際大城市,最終目標則是空氣質素符合世界衞生組織《空氣質素指引》。惟《藍圖》未有訂立清晰減排指標,亦未有提及開放電網等策略。多個環保團體批評《藍圖》欠具體行動及達標時間表,給人「開空頭支票」的感覺,亦未有積極對策應對日趨嚴重的臭氧濃度,令港人要繼續受污染之害。
為達致相關目標,《藍圖》會採取6大主要行動,包括綠色運輸、宜居環境、潔淨能源、全面減排、潔淨能源、科學管理、區域協同等,相關指標將會每5年一檢。綠色運輸方面,本港正推廣《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訂下2035年或之前需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目標,以達致2050年前車輛零排放。黃錦星表示,目前每5架新登記私家車輛就有1架為電動車,有信心未來會繼續增加。
發電是本地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源,黃錦星強調,在本地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將會是未來工作重點,尤其是針對氫能在香港的應用,但提高至多少比例則未有提及,《藍圖》中亦未有提及開放電網。黃錦星被多次問及會否研究再開放內地電網引入核電時,僅稱今年下半會再推出更新版《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屆時會公布新低碳發電策略,將提及相關開放電網的情況,請大家「再等一等」。
對於有意見質疑《藍圖》未有訂下清晰減排目標,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指出,綜觀亞洲,香港的空氣質素水平已接近新加坡,但與東京有一定距離,至於全球方面仍遠不及巴黎的空氣質素,該《藍圖》的目標則為15年內媲美一流國際,起碼要追上東京、巴黎。
本港市區的臭氧濃度在2012至2020年間上升了35%,惟《藍圖》中亦未見針對臭氧的積極措施,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馮浩然坦言,臭氧是一大棘手問題,因臭氧是由不同污染物在太陽下互相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他相信本港在未來一段短時間會可能會繼續上升,但隨着一系列減排措施,相信臭氧量將有所回落。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對《藍圖》表示失望,他指本港在2018年時空氣質素與目標的東京、巴黎只相距近三成,如需用上14年時間才趕得上兩個城市,速度實是太慢。他又批評各部門權責不清,及未有訂下行動指引,建議倣效美國加州,加入有法定地位的委員會,可有一定執法能力來處理相關問題。
綠惜地球認為當局乏缺決心,《藍圖》中既沒有提出空氣質量水平達至世衞《空氣質素指引》的時間表,亦沒有壓抑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日趨嚴重的臭氧濃度積極對策,批評《藍圖》如同「開空頭支票」。
地球之友亦批評港府對解決本地空氣污染問題缺乏雄心和具體行動,敦促港府應積極進取,成為解決空氣污染的領導者,而不是僅僅與主要的國際城市做比對。
議員葛珮帆認為,政府是次並未有太多着墨於臭氧,未有提出具體措施解決方法,促請港府應進一步釐清如何向世衞《空氣質素指引》最終指標的目標邁進。她亦批評各局以往權責不清,要求政府各部門做好協調工作,並須與其他城市緊密合作,做好統籌及協調區域空氣質素政策以及減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