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小孩總是不說話? 認識「選擇性緘默症」

202107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怕醜與「選擇性緘默症」大不同,患上此症有甚麼特徵?
小朋友在某些場合不說話,可能會以為只是怕醜咁簡單,但如果在一個特定需要說話的環境依然不說話,便有機會患上「選擇性緘默症」,而且成年人也有機會患上此症。何謂選擇性緘默症?遇上情況又如何改善紓緩?等言語治療師鄭穎賢為大家解構。
選擇性緘默症的特徵,是在需要的場合中,對於特定人士不能夠說話,而這種行為是持續性的,鄭舉例指,「例如有些小朋友在學校內,老師可能都見咗三個月,但呢三個月來從來冇同老師對話。」更嚴重的情況,是連一些身體動作,如點頭或擰頭,都可能未必能夠作出回應。鄭指,「好多時小朋友都表示當時想說話,不過唔敢講,或是講唔出,這都是明顯見到的特徵。」
「如果是當日心情唔好,驅使你唔想打招呼、唔想回應人,或不想致電陌生人,一天半天就不是問題。但如果呢個行為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其實都會影響生活。」鄭表示曾聽過一個個案,有人坐小巴時沒膽量叫落車,最終惟有坐到總站,其實已經非常影響日常生活。同時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生理反應,例如手心冒汗、身體僵硬、非常緊張、心跳加速或呼吸急促,都有可能是對於說話形成壓力及焦慮,是選擇性緘默症的特徵。
另外成年人也有機會患上選擇性緘默症。鄭指成年人的特徵與小朋友是共通的,例如他們會刻意迴避別人眼神,很緊張地咬嘴唇、手部會有小動作、或者僵硬不敢動等,有些情況連表情也做不到,「但係呢個情況同佢喺屋企嘅性格,係有好大嘅反差。」而緊張及焦慮有機會擴散到其他地方,「例如喺工作上,未能完成時會出現焦慮,或喺社交場合中,因為要見新嘅人,或者做新嘅工作,都會形成巨大的壓力。從而令人在那些場合可能不說話之餘,甚至連出席也會感害怕。」
想幫助小朋友改善情況,鄭建議家長首先要留意小朋友在哪些場合會容易出現緊張,「用循序漸進式的方法,把一件事由遠到近,由輕到重,再慢慢接觸,令佢冇咁驚同緊張,紓緩嗰種緊張情緒。同時父母要有耐性地支持、包容和鼓勵。」至於成年人,鄭建議可以視乎事情能否找其他人幫手,如要打電話給陌生人,亦可先為自己準備講稿,預計別人的回應對答,壓力也會減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