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濕疹或致情緒病 醫生籲及早診治免損精神健康 

202108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左起)、Issac及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洪紫嫣攝)
濕疹是一種普遍的慢性皮膚病,患者受遺傳因素或致敏原影響,出現皮膚乾燥、痕癢,甚至滲水及流血。雖不具傳染性,但終身患病率高,如不好好控制病情,有機會影響患者自尊心,長遠引致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更有患者萌生自殺念頭。有皮膚科醫生及精神科醫生均提倡要正視濕疹與情緒病的關係,從根源解決情緒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2011年一項研究顯示,有睡眠問題的濕疹兒童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之風險,較一般兒童高1.63及2.03倍;出現過度活躍症或注意力不集中(ADHD)的風險,也會高1.12倍;亦有患者因自我形象差,選擇濫用煙酒自我麻醉。傅指出,曾有兒童患者因皮膚痕癢,上課「坐唔定」,被判斷為ADHD,見了精神科醫生,才發現根源是濕疹。只要紓緩症狀,行為問題大多能迎刃而解。
除了行為問題,成年濕疹患者患有抑鬱或焦慮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0%至26%。其中有痕癢症狀的患者出現自殺念頭及精神困擾的風險,也比沒有痕癢症狀的,高出逾10個百分點。另外,部分患者會同時患有哮喘、過敏性鼻炎等長期病患。
不過,受困的除了患者本身,還有他們的照顧者。今年11歲的Issac一出生就患有濕疹,皮膚又痕又痛,甚至會出水流血。其母經常因此難以入眠、精神繃緊、煩躁,每次帶著Issac上街都會收到很多街坊推薦的偏方,但都不奏效。猶幸,隨著Issac慢慢長大,濕疹亦有所紓緩,只是間中復發。
治療方面,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醫生會因應病情處方外用皮質類固醇或外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但這些藥物使用上存在限制,尤其類固醇有機會令皮膚角質層變薄,引致糖尿病、高血壓等,不少患者因而自行減藥。陳表示,患者只要跟從醫生建議,控制劑量,類固醇是安全有效的。現時,醫生也可使用PDE4抑制劑,成效顯著且副作用較少,也適合兒童使用。陳又呼籲在濕疹影響範圍仍較小、精神健康未受影響時應及早求醫,減低患情緒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