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供應嚴重失衡 政黨倡政府實現3年上樓目標

202109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政府指覓地難,令房屋供應嚴重短缺。
房屋是本港深層次問題,一直未解決。上屆政府重推《長遠房屋策略》(《長策》),以紓解房屋問題所衍生的社會矛盾,惟問題近年呈惡化的趨勢。有政黨今日(26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香港當前4大房屋問題,直指房屋供求失衡,並向政府提出多項改革倡議,增加短期及中長期房屋供應,實現「3年上樓」目標,以回應市民安居的訴求。
該政黨要求政府革新房屋政策,將「三年上樓」、「協助青年置業」及「告別劏房蝸居」3大目標納入《長策》。議員鄭泳舜表示,本港房屋供求嚴重失衡,上屆政府訂下的《長策》並不成功,相關政策已推行6年多,政府的建屋目標非但未能達標,還「欠下樓債」81000多間,本港房屋問題每況愈下。
他同時批評政府在制訂房屋供應量目標的時候,沒有訂下「三年上樓」等明確目標,以致本港樓價及租金冠絕全球。他引用國際顧問機構Demographia報告,指出自《長策》公布後懸掛房地產價格中值從家庭收入中值得17倍上升至2020年的20.7倍,即本港家庭需要不吃不飲20.7年才能負擔一間住房。他又指基層「上樓難」,劏房問題愈演愈烈,市民被迫住在租金高昂、居住環境惡劣的單位;年輕人因自置房屋無望,對社會感到失望。
另一議員柯創盛則稱香港市民的房屋「愈住愈貴,愈住愈細」,指出政府的房屋政策存在缺陷,無法針對既有問題及衡量相關政策的優劣成敗,增加出現施政失誤的風險。他建議政府重新檢討及修改《長策》的需求推算方程式,其中公營房屋供應量應與「3年上樓」的政策目標掛鈎。
該黨另一議員亦倡議政府應該增加居屋供應,推出「新居者有其屋計劃」提早預售新界北等較遠期計劃的居屋單位,增加年輕人置業機會,並呼籲政府不再批出實用面積低於200呎的私人住宅單位,待公屋供應穩定後,當局應把公屋編配標準由平均每人7平方米提高至10平方米;在重建舊屋邨時,需保障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人均10平方米,讓市民告別「蝸居」。
議員劉國勳提議當局增加新界新發展區的發展密度,建立高密度住宅單位,以解決本港房屋供應問題。他指出,假如政府把已覓得的330公頃用作建設公營房屋的土地作出修改,把這批土地的地面積比由平均5至6倍提升至6.5至7.5倍,可供發展的樓面面積將可增加逾20%。若以單位計算,理論上可將原來22.6萬個單位增加至27.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