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受阻服務減兩成 機構變陣訓練網紅線上交流
202110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疫情下組織義工服務受阻,有機構直言去年義工服務的人數及活動,皆比疫情前少兩成。但有危便有機,在疫情下義工服務亦逐漸變得多元,由線下的小組活動,至線上網紅(KOL)式的防疫知識分享,皆能助人自助。有患上生長激素缺乏症及語言障礙的小朋友,透過網上義工活動與不同人交流,建立自信。亦有人在「街童」時期被社工發掘了音樂天賦,之後參與不同義演及義教活動,確立人生方向。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執行幹事蕭婉玲表示,在疫情期間該機構的義工登記人數,及人均服務時間均下跌了約2成,在組織服務時亦受到禁聚令限制。但她認為,在疫情下亦能「感到人心的溫度」,如在疫情初期有不少人主動捐出防疫物資。另一方面,疫情下服務舉行的方式變得多元,例如傳統上製作月餅的工作坊,今年便以網上互動形式舉行,該機構亦舉行了訓練年輕人做「網紅」,及網上教長者做運動等活動。
今年YMCA登記的義工人數超過一萬人,而在「YM Volunteer」義工獎勵計劃中,亦有逾700人得到嘉許,當中最年輕的只有6歲,最年長的義工更是一名100歲的婆婆。嘉許禮在今日以網上直播形式舉行。
劉太熱衷服務社會,亦積極帶動其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和語言障礙的長子劉竣安參與服務。去年他們透過活動開始發布短片,兒子從中改善了表達能力,性格變得開朗。劉竣安表示,難忘曾製作一段教長者「手指舞」的短片,當時他的咬字不清晰,令一段數分鐘的短片花了逾一小時拍攝,但他亦從中體會到「有努力就會有成果」。
尼日利亞混血青年奧德文在初中時一度經常在外流連,在一次遇然的機會中,他被機構的社工發現,邀請他義演其自學的Beatbox(節奏口技),成為其人生的轉捩點,繼而修讀音樂。他至現時仍不時會義教樂器。
《香港疫慌》專頁: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