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升至5.9年 為1999年以來新高

202111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公屋申請大排長龍,輪候者等到頸長。房屋委員會今(11日)公布最新公屋輪候冊數字。截至2021年9月底,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9年,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為3.8年。兩者同創1999年以來新高,反映苦候公屋的情況愈趨惡化。
房委會指出,最新數字下約有15.37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08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合共有25.45萬宗。對於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均較上一季(即2021年6月底)上升了0.1年,署方解釋指由於不少獲得編配的申請者輪候已久,他們的輪候時間因而反映在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中。而在今年第三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28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270宗。
房委會委員兼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出,未來兩至三年的公營房屋供應每年平均只有一萬多間,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形容公屋輪候時間及宗數「見不到下降趨勢」,相信接下來的數字更只會「高處未算高」。他提出,大型屋邨例如皇后山邨等準備入伙,當大批輪候多年的申請人同時間獲派房上樓,總計推算而來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就可能進一步攀升,「下一季度公布新數就有機會升至6年或以上」。
他認為公屋輪候時間多年來屢升不跌,政府雖為輪候人士推出多項緩解措施例如過渡性房屋及現金津貼等,亦無助縮短輪候時間,當務之急還是盡快及盡力落實公屋供應,才令市民可安居樂業。
房委會委員兼議員柯創盛則對公屋輪候時間再延長不感意外,但對基層家庭及長者的處境大感憂心,特別是近期通脹壓力加大,基層家庭及長者若未能「上樓」,生活將更為困難。柯指出,由於未來5年的公屋供應都難望達標,政府應增加短期的支援,包括促成更多過渡房屋的供應,讓輪候公屋者有其他住屋選擇;將俗稱「N無津貼」恆常化讓未能受惠「現金津貼」者亦可受惠。此外,他又建議房委會應研究在更多公屋工程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有指若「組裝合成」可縮短建屋期9個月至1.5年不等,形容「就算個餅做唔大,都至少可以做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