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疫流而上 環保社交兼享

202111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疫情持續無礙本港創新科技的應用和發展,為鼓勵全民發揮創意思維,以創新科技解決日常生活難題,創新科技署主辦、香港科技園公司協辦了第一屆「城市創科大挑戰」,比賽以「智創香港新常態」為主題,邀請學界及公眾就「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保持社交聯繫」兩個議題提供創科方案。歷經大半年的層層篩選,24項方案從大會收集到的逾740項方案中脫穎而出,進身10月16日的總決賽,獲勝者除了可獲頒獎金和獎座,大學/大專組及公開組的優勝者更可獲大會提供研發資源和培訓以優化方案,並在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等地點試用,協助將意念轉化成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創科方案。
是次比賽除了激發大眾創意,亦為有意運用創科改善社會的人士提供一個合適的平台。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表示,本港青年非常優秀,對不少生活問題有所感受之餘,亦願意嘗試以創科解決問題,是次比賽正好為他們提供發揮所長的平台以及援助,包括提供講座和培訓。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博士表示,科技園公司深信培養和吸納創科人才是將香港打造成世界級創科樞紐的基石,為此一直積極與「官產學研」攜手合作,為有志成為未來創科領袖的人才提供機會,而「城市創科大挑戰」正是公司與政府攜手合作的絕佳例子,成功為具潛力的創科人才提供一展所長的舞台。
經過重重挑戰,各個組別的得獎者終於脫穎而出。公開組在「保持社交聯繫」議題的冠軍由ConnectAR的團隊以參賽方案「StoryTellAR」奪得。該方案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讓用戶可在實體書上加插數碼內容後分享予他人,例如在故事書的某個位置,加入真人立體錄影或錄音,讓故事變得生動,亦給予小朋友由閱讀故事變成向其他小朋友講故事的機會。ConnectAR的共同創辦人劉達文表示,StoryTellAR」能夠讓小朋友透過製作故事內容,提升溝通能力,特別在未來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將進一步進佔我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則變得愈來愈重要;在疫情陰霾下,方案亦能夠改善混合式教學。
大學/大專組在「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議題的冠軍由香港科技大學的隊伍以參賽方案「Breer」獲得,成員Naman Tekriwal表示,方案名稱是由麵包的英文「bread」及啤酒的英文「beer」組成,呼應其創作方案,就是以麵包製作啤酒。她解釋本港有大量食物因未有賣出而白白扔棄,當中不乏麵包和三文治,而約一年前,團隊成員在飲啤酒時忽發奇想,想到製造啤酒與麵包的原料相同,何不使用麵包製造啤酒,於是便設立一套升級再造系統,收集未能售出和未被食用的麵包食品,用來釀造啤酒。現時團隊已能生產出啤酒,希望透過今次獲獎後所得到的資源和網絡,進一步生產並推銷產品,讓更多人接觸到麵包啤酒,同時減少食物浪費。
大學/大專組在「保持社交聯繫」議題的冠軍,則由另一隊同樣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團隊,以一套名為「PanopticHealth - Camera-based remote health monitoring solution」的方案奪得。成員黃君朗表示,團隊過去有為機場及關口設置智能系統檢測市民是否有發燒,但系統未能收集到更多身體數據,因此構思透過開發軟件,讓普通的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鏡頭都能檢測到除了體溫外,心跳率和呼吸率等其他數據。
中學組(中一至中三)的冠軍由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的團隊,以「廢膠出彩虹—自動化膠樽分類回收再生機」方案奪得。團隊設計出一個飲料容器自動分類箱,可以透過壓力感應器、金屬感應器和光敏電阻,偵測出投入的飲料樽屬玻璃、塑膠還是其他物料,節省分類工序。成員吳錦鈺表示,有見港府將全面實施垃圾徵費,但不少市民仍怕麻煩懶於為垃圾分類,因此希望透過設計,助大眾用最少的時間分類,從而減少堆填區的壓力。
小學組(小四至小六)冠軍則由光明學校的團隊獲得。團隊的方案為「海洋垃圾收集系統」,其概念是在堤壩設置利用潮汐漲退收集垃圾的系統。當潮漲時,漂浮在海面的垃圾會隨海水流進堤壩的垃圾收集口,潮退時,海水則從通道流出,留下的垃圾則會由利用潮汐能發電的渦輪,推送到地面再由垃圾車運走。團隊成員張漪嫚表示,以收集海洋垃圾為主題是由於在常識課上了解到相關問題,並且在沙灘遊玩時確實發現有大量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