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規管包裝袋大細超 堆填區吃不消

202112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府正進行管制即棄塑膠公眾諮詢,並將於本月29日結束,7類擬管制對象中包括了本地產品包裝塑膠,例如裝雞蛋的膠盒,或即食麵包裝袋,但港府表明新例只針對本地產品,進口產品不受影響。有環團指,光是本地生產的米、即食麵、中式麵及糖,去年已售出二億件,相關包裝袋的長度足以圍繞地球兩圈,但新例不管的進口產品銷量更多,保守估計每年在本港產生幾十億至過百億個食物塑膠包裝,足以鋪滿整個地球。環團及環諮會成員批評新例「大細超」,強調不規管進口產品的塑膠包裝,無助解決廢膠圍城問題,堆填區的負擔只會愈來愈重。
環保團體綠色力量、綠色和平、綠惜地球、綠領行動昨日聯合發布《超市四類貨品塑膠包裝調查》。他們根據市場調查機構尼爾森提供的貨品銷售量,挑選4類貨品,包括米、即食麵、中式麵及糖作分析,發現單計上年於超市、便利店等零售點,已售出近二億件貨品。環團其後派人到超市量度該4類貨品中521種產品的即棄塑膠包裝長度,推算其總長度近8萬公里,足以圍繞地球兩圈,但環團均指,情況只是冰山一角。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表示,是次調查只包括4類食物貨品包裝,仍未計算其他食品的包裝袋數字。他估算,本港每年進口的食品中產生至少數十億,甚至過百億個即棄塑膠包裝袋,形容「面積足以鋪滿整個地球」。
現時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正開展「管制即棄塑膠公眾參與」,聚焦規管「非必要」、「難以回收」的塑膠產品,包括管制本地零售食品的塑膠包裝,惟外地進口的塑膠包裝則未有納入管制的諮詢範圍。政府代表前日在環境諮詢委員會表示,香港不能一下子管制全球進口的貨品。環諮會委員兼餐飲業代表黃傑龍指,假如現時只規管本地生產貨品不可使用塑膠包裝,但未有規管海外貨品的塑膠包裝,例如日本雞蛋可使用膠托,惟本地雞蛋則需用上可循環再造物料來包裝,將造成「無法扭轉的不公平」,削弱本地貨的競爭力。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亦批評,現時的諮詢框架有漏洞,因為現時已有不少本地貨品在海外包裝後直接進口,而這些貨品將不受規管。譚不排除未來有商家會利用海外包裝的漏洞,將包裝程序由本地轉往外地,以逃避本地塑膠包裝的規管,無助解決廢膠圍城問題。她認為政府應全面計劃走塑藍圖,涵蓋市場上即棄塑膠的類別及棄置量,制訂淘汰即棄塑膠的整體目標及時間表。
香港食品及飲品行業總會主席黃家和表示,本港生產的食物種類與數量上較少,故本地超過90%食物依賴進口,而外地輸入的易腐爛的食品,例如雞蛋、水果等,均需特別「紮實」的包裝,確保運送時不會損毀。他補充,業界曾多次向供應商反映轉用環保包裝物料,惟生產商因本港市場規模小而未有配合,而且使用環保包裝物料會令成本增加,屆時將轉嫁消費者,反問市民是否可以接受為環保而買貴貨,他認為港府在推動環保之餘,亦要平衡社會需要。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