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何處聞 村民遙指荔枝窩
202112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遊客能觸控按鈕,欣賞村民演繹的21首山歌。(李志湧攝)
聖誕假期間,市民除了去商場消費購物,亦可到鄉郊親親大自然,更可藉此了解傳統文化。位於新界東北的華懋荔枝窩故事館今日(26日)啟幕,以慶春約7村,約80多名村民的口述歷史及捐贈的「家傳之寶」為基礎,帶遊客體會慶春約的傳統客家文化及生活。遊客更能欣賞村民親自演繹客家山歌,亦能了解客家婚嫁文化及傳統醫術。
故事館設於荔枝窩村客家房屋內,故事館分為兩層,設有四大主題,1樓有以客家山歌為主題的展覽。展板介紹客家人能將所見所聞,即興創作成山歌。「有風駛船唔怕暗,好命置家唔怕遲,」不少山歌以講述客家人生活為主,如「等得三年抱兩子,六年手抱四孩兒,」寄託了長輩對後代的期望,亦暗合客家人傳統。
山歌中更有不少愛情曲目,「阿哥有情妹有情,兩人牽手去拜神」,代表昔日婚戀生活不僅要合二姓之好,亦需神靈祝福應允,便是時機談婚論嫁。展覽設有傳統婚嫁的主題,昔日50年代前,慶春約七村的婚姻大事,離不開「盲婚啞嫁」及媒人介紹,對象普遍來自鄰近鄉村,其後「自由戀愛」才漸漸成為主流。展覽介紹婚嫁7大過程,包括客家人的過大禮又稱「下茶」,「種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不復生」,象徵女性受茶禮後便要信守不渝。
參觀者除了可看到歌詞,更可親耳聽到村民演繹的21首山歌,感受客家人的鄉土情懷。有份演繹山歌的黃伯回顧,昔日生活窮苦,不少人選擇移民,令村落日漸褪色,幸得近年得到官商支持,發展旅遊事業,令荔枝窩村更為人所認識。
故事館亦介紹客家傳統醫術,客家人善用草藥治療輕微病症,例如會在清明節採摘10多種青草,例如油甘子葉等,紓緩熱氣頭暈等症狀,更相傳清明節當日採摘的有毒植物亦有藥效。參觀者可參閱客家人治病的藥方及穴位圖,進一步了解傳統治病的智慧。
以慶春約七村村民的口述歷史及慷慨捐贈的文物為基礎,通過慶春約生活文化、傳統醫術及草藥、傳統婚嫁和客家歌唱等四個主題,帶領遊客體會慶春約的傳統客家文化,以及昔日村民簡樸多采的生活。
另外,在揭幕禮會場外,有多條白底黑字的標語,抗議發展荔枝窩村,認為故事館的成立是官官相衞,要求保留原貌。有份協助成立故事館的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表示,計劃是由漁護署協調,各村村長和村民都一起參與,他希望大家均認同有關做法對村落有正面影響。而荔枝窩村民認同村落現時的發展,又指村民眾多,各村民可按個人意願發展,而他與其兄則租出村屋成民宿發展20年。他又不認為現時的發展會分薄其他村民的資源 。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致詞時,再次以荔枝窩村的「荔」字作比喻,指鄉村發展需得包括村民、民間團體、政府三「力」支持才能成事。他續指,故事館有賴漁護署同事向80多名本地及海外村民,收集「醫食嫁唱」等資料,亦有不少村民唱客家山歌,更將家傳之寶分享作展覽。黃錦星說,政府大力投資鄉郊發展,支持村落興建民宿。他又指,市民也可出力,在郊遊時保持「山海不留痕」,帶走垃圾。荔枝窩村長曾偉業則表示,七條村落關係緊密,在關帝誕等均會一同舉辦活動,「劏豬殺鴨」,期望透過村落的發展,實現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