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敏感痛苦有誰知 中大以嗜鹼性粒細胞活化測試 可更準確釐清

202201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食物敏感初期可致皮膚痕癢及紅疹。
蝦敏感屬香港最常見的食物過敏之一,全球最高病發率為10%,輕則引起皮膚和口腔過敏,重則更會導致過敏性休克。現時常規的蝦敏感測試,包括利用口服激發、血液及皮膚點刺測試來檢測血液中的「蝦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IGE)」水平,並非十分準確。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今日(6日)公布新研究,指利用病人的血液樣本進行「嗜鹼性粒細胞活化測試(BAT)」,能更準確地釐清患者是否蝦敏感。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詩彥醫生指,現有的幾種常規蝦敏感測試都各有局限,譬如診斷準確性不足,出現很多假陽性及假陰性案例,更存在高風險、人手需求及成本昂貴問題。
而BAT是單一檢測,其測試方法是以「流式細胞分析儀」來分析來自測試病人血液中的嗜鹼性粒細胞反應。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副研究員衛懿欣博士指,BAT測試在特異性上都比以往的傳統測試高,能排除假陽性或假陰性案件出現,以細胞反應為本的測試能反映IGE抗體的功能,並對於蝦敏感的診斷有更高真實性,適合一些病情比較模糊不清的患者。
蝦敏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故有釐清病情準確的需要,以免從心理及生理上影響患者,或可及早進行適當治療。蝦敏感患者黃曉嵐表示,從2018年發病,出現痕癢、紅疹、休克等病徵,後經獲轉介至威爾斯醫院專科。自確診蝦敏感後,她慨嘆自己生活上及飲食上出現重大轉變,如與朋友出門食飯時間亦特別格外留神,避免進食致敏食材之餘,更會使用公筷,又盡量自己煮食及光顧常去的餐廳等。
此外,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更成功發現3種與蝦敏感有關的新致敏生物標記,包括血藍蛋白、磷酸丙糖異構酶及脂肪酸結合蛋白,並常見於大虎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