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多個空氣污染物續超世衞標準 環保署堅稱整體質素持續改善

202201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藍天間中被空氣污染遮蓋。
香港藍天不時被空氣污染物遮蓋,但當局堅稱空氣質素已大幅改善。環境保護署今日(28日)公布去年空氣污染情況,稱本港空氣污染物濃度雖較2020年上升,但整體空氣質素情況持續改善,去年4種主要污染物,包括PM 2.5、PM 10、二氧化氮(NO2)及二氧化硫(SO2)的平均濃度達本港指標,雖然未達世衞最終目標,但部分污染物已達世衞中期目標要求。署方指全球沒巿先進城市的二氧化氮能達世衞要求,各地短期內難達致零排放,但當局會陸續淘汰柴油車,望逐步改善空氣質素。
去年本港一般監測站的二氧化氮的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36微克,較2020年33微克上升,但較2019年38微克輕微下跌,較今年生效的香港空氣質素指標中每立方米最多40微克低,但超出世界衞生組織標準的2.6倍,但達到首個世衞中期目標。當中觀塘、深水埗、荃灣及屯門的情況較為嚴重,去年二氧化氮平均濃度高於本港標準。而路邊3個監察站更接續多年錄得年均每立方米70微克或以上濃度,遠超世衞標準6倍。
而一般監測站錄得懸浮粒子PM 2.5、PM 10的年均濃度則為每立方米15微克及27微克,均合乎本港的指標及世衞中期目標第2級,但仍較最新的世衛指標高約3倍。二氧化硫的濃度則更低於世衞目標。
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梁啟明指出,世衞指標於去年9月才修訂,本港現時指標按世衞上一個指標制定,故兩者出現差別,但他強調:「全世界沒有先進城市能達到(世衞的指標)。」梁分析,塔門的二氧化氮濃度能達到年均每立方米10微克的世衞標準,市區地方則遠超標準,反映二氧化氮的源頭為本地排放問題,而全球沒有地方能達到零排放,本港亦同樣,未來會收緊商用汽車排放標準,以逐步達至目標。
至於臭氧的年均濃度持續向上,路邊的監察站去年所錄得的濃度較2011年上升138%,市區亦上升了42%,而塔門的臭氧濃度則持續高企。梁解釋,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局部消耗臭氧,而他們未有大量汽車,令數字高企;路邊及市區汽車排放的二氧化氮的濃度改善,間接令路邊臭氧濃度上升,更稱「遲早升到塔門的水平」,呼籲大家不要「大驚小怪」。他坦言,臭氧問題為區域性問題,需與鄰近地區合作減排,並已展開相關研究。
梁續稱,本港空氣質素長期趨勢沒有變壞,空氣質素短期受不同因素影響,包括在颱風數目、路面重型車輛因疫情減少,令排放相應減少。因此,短期數據的參考價值不大,尤其2020年受疫情影響,為不正常的年份,需要分析長期整體情況的變化,「不會睇短期數據,短期數據喺科學上無意思!」
梁啟明又引述天文台數據稱,去年低能見度的時數為258小時,已較2004年的1570小時大幅降低84%,市民應該可以感受得到能見度的改善,例如近年天朗氣清的日子增加。他被問到空氣污染改善的情況是否已達「樽頸位」時稱,政府推動淘汰8萬輛歐盟第4期以前商用車下,令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濃度大幅改善,未來將繼續淘汰4萬架歐盟第4期商用車,空氣污染將繼續改善。當局目標2035年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希望在2025年前能公布更清晰時間表,並稱至2025年的3年間會試驗電動商業車,例如電動巴士,甚至測試氫能汽車。
健康空氣行動則稱, 本港自2018年起改善幅度放緩,反映過去的減污措施的效果已達樽頸,如沒有更大刀闊斧的新措施,污染水平將難再有大幅度下跌,更莫說達至世衛標準。他們希望署方訂立明確指標,盡快引入新能源車輛,以達致將本港空氣質素提升至媲美國際大城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