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禽異獸抵港賣作寵物 5年共400萬隻 環團憂致野生動物絕種
202205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人近年除飼養貓狗等常見寵物外,龜、蛇、蜥蜴等珍禽異獸漸成市民的「心頭好」,但環保團體ADM Capital Foundation今日(18日)發表研究時間長達兩年的「野生、受威脅、人工飼養:香港的隱形寵物」報告,發現在2015年至2019年間多達2,440萬隻陸棲珍禽異獸運抵本港,當中1,880隻為蛙類,但沒有資料顯示入口用途,估計作食用之用。報告另檢視漁護署資料發現,多達400萬隻珍禽異獸進口作寵物貿易之用,由秘魯、美國等84個國家引入,超過700個物種,當中爬行類更佔每年進口量的97%。
ADM Capital指出,受《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管的動物,在短短5年間進口量達280萬,近四分之三為瀕臨絕種物種,當中逾16.6萬屬滅絕的機率為「很高」或「非常高」的野生種群。而《公約》規管外的120萬進口動物中,亦有約7%為滅絕機率很高或非常高的野生種群,甚至有約12%未知是否滅絕的情況。報告首席作者Sam Inglis指,港人對珍禽異獸物種的需求,如黃頭側頸龜、非洲盾臂龜等,貿易發展迅速、交易量大,不論人工繁殖或野生捕獲,牽涉數百個近乎來自每個生物群落的物種,加劇對野生動物種群的壓力,許多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團體提到,不少珍禽異獸生存要求高,並不適合在港飼養,例如非洲灰鸚鵡需要大量的智力訓練及社交互動,工作繁重的港人未必能持續訓練鸚鵡,部分家庭的活動空間亦難以滿足牠們的需求。然而,欠缺心理關注的鸚鵡容易出現焦慮、挑釁性情和自殘等有害行為。獸醫陳麗盈指,部分市民飼養爬行類動物,但對另類動物的認識貧乏,寵物店及網上的資料又不全面及準確,令市民飼養動物時,濕度等環境未必能滿足動物的天然要求,有損動物福利,認為市民不要勉強飼養。團體又呼籲政府引入珍禽異獸的「正面清單」,列出可作入口作寵物貿易等用途的物種,規管以商業目的飼養另類寵物的人士,並修訂管有瀕危物種的許可證制度,阻截面臨高滅絕風險的珍禽異獸物種走向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