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文化漸失傳 團體推連串活動 供市民認識漁民生活

202205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海產經過多重工序後,需於艇上暴曬1至2天才能完工。(陳德賢攝)
曾幾何時香港只是個小漁港,但隨着時間變更,現今已成一個繁華鬧市,上一代漁民的生活對年輕一輩來說更是倍感陌生。有見及此,有團體今日(26日)便決定以「漁港濃情 香港仔」為主題,向大眾介紹香港仔的漁民文化,如本港碩果僅存的「曬家艇」及示範將海產加工製成鹹魚及海味的過程。
曬家艇是以曬鹹魚、魷魚及魚乾為主的躉船。平日所見的馬友鹹魚,原來很多亦是出自曬家艇,透過人手,先將魚去鱗、內臟,之後再將魚身開邊為二,再沖水並過鹽水醃曬。由於過程需經過一夜,故又俗稱「一夜情」。艇主梁太指自己從事這行業已經40年,子女早已出身,並經常叫自己退休。但她笑言自己如果不做,會令許多老顧客失望,因此身體許可的話,仍會繼續做。
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副主席陳志豪表示自己是漁民世家,基於行業息微,自己亦已轉型,由昔日落手落腳親自捕魚,變成現時的海鮮貿易。他坦言由於時間長、工序多,實難以吸引年輕一代入行,水上人的工藝亦漸已失傳,因此盼望各種文化推廣活動,令大眾再次認識自己童年珍貴的漁民回憶。他又指連串導賞團活動、虛擬博物館、社區嘉年華將於明年陸續推出,希望市民多加支持,有關詳情亦可瀏覽相關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