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糉易胃脹 中醫3法減不適
202206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傳統習俗會於端午節吃糉子,當中鹹肉糉大多由糯米加上綠豆、肥豬肉及鹹蛋黃製成,屬於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很多人食畢後會出現消化困難及胃脹症狀,有中醫建議市民可透過茶飲、水果和穴位按壓以減輕不適。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馬啟程表示糉子的主要材料是由糯米組成,糯米有溫暖脾胃、補中益氣的功效,能治療一些虛寒性疾病。但由於糯米性質比較黏滯,而且難於消化,所以應適量食用較為恰當。如果進食太多黏滯的糯米,容易使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從而出現胃脹的感覺。而胃脹於中醫範疇中屬於痞滿,可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導致。他建議市民胃脹時應暫停進食一些較為難消化的食物,並推薦一些方法,如飲用山楂茶、以麥芽及陳皮所製的消滯茶、以及按壓腹部以減輕食滯帶來的胃脹感。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社區營養服務部亦表示豬的部位當中,最肥部位為豬頸肉。其每100克脂肪高達60克,加上其肌肉與脂肪均勻分布,難切走肥膏,當中大部分屬於飽和脂肪。過量攝取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此外,凡是近骨位置的豬肉(例如排骨/腩排)都比較肥,脂肪難以切走,患心血管疾病人士尤其不宜。選購豬肉也要提防購買已絞碎的「免治」豬肉。因多是用半肥瘦豬肉絞碎而成,因此暗藏肥肉在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