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建應平衡社會發展需要 學者倡兩大原則達致城市多核發展

202211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府在交通方面提出「三鐵三路」方案。
港府早前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三鐵三路」方案,包括中鐵綫、大埔至西九龍的沙田繞道及將軍澳第三條公路隧道等。有研究可持續交通逾20年的學者今日(12日)表示,交通基建要平衡環境、生態、經濟和社會的需要,而學者就香港現況,提出兩大原則,包括衡量大型交通基建是否可以節約城市形態;及基建必須配合城規和經濟活動,達致城市多核心形態。
港大交通研究所所長、地理系教授盧佩瑩認為,城市未來發展要照顧好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而交通基建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再發展交通應配合香港現時的發展階段,故提出兩大原則。盧續稱,城市不斷向外擴張會破壞郊區的生態和比較寧靜的鄉郊生活,更會增加社會整體的交通成本,認為首要原則是應衡量大型交通基建是否可以節約城市形態;第2個原則就是基建必須配合城規和經濟活動,令城市真正做到多核心的形態。
以屯門到港島西的鐵路綫為例,盧稱雖當中涉及填海工程,但整片開發可引入最新的城建和通訊科技、完整和環保的規劃理念、多元化的土地用途,和大規模增加公營房屋,故在空間上十分鄰近現有的活動和商業發展,可以制約城市形態,達到緊湊城市,而將軍澳綫南延綫和將軍澳至油塘隧道亦有異曲同工之妙。相反沙田繞道的興建卻未有直接提到大型住宅或工業項目等,以創造容量。
盧認為,北部都會區的北都公路和中鐵綫的成功,將取決於能否真正做到市民當區就業和生活,譬如當區市民是否不再需要每日出入市區兩次,而是每周、甚至每月才出行一次。而港深西部鐵路涉及國家策略和大灣區,故區域融合將取決於香港西北部經濟區、產業與內地能否可產生協同效應,惟當中若興建新站,一般卻需時15至20年才達致車站與城市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她提醒,是次施政報告重提的大規模公路建設需小心,包括當局必定要慎重控制私家車和道路的再急速增長,以免與環境改善和減排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