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未能繳付家居等費用 社協倡預算案向基層派1萬現金津貼

2023年01月29日 12: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調查揭近半受訪者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致收入減少、開支增加。(袁志豪攝)
新冠肺炎肆虐3年,雖然政府過去曾推出電子消費券,惟本地經濟亦只有少許起色。適逢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月發表,有組織進行調查收集市民意見,於今日(29日)公布結果,發現即使市民去年獲得消費券,但大多都已用於補貼生活基本開支,故未能如政府所願,用於娛樂消費,刺激本地經濟。組織盼望新一份預算案可改以現金形式,向基層人士發放1萬港元津貼。
香港港社區組織協會上月透過網上問卷,搜集基層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意見,成功收集946份有效問卷。受訪者中大多正居住於貴租、環境惡劣的劏房,或正領取各項現金津貼,譬如「綜援」、「在職家庭津貼」等,且月入少於1.5萬港元。調查發現,近半受訪者分別表示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以致收入減少和開支增加,甚或有10.9%人要借貸度日。至於若政府再向基層人士發放資助,調查反映有90.1%受訪者認為應該以現金方式發放,以靈活繳付各項家居費用,如租金、水電費等。
恒生大學二年級生張同學表示,一家三口居於深水埗區公屋,父母收入不多,過往受疫情影響,令家庭收入減少之餘,開支亦有所增加。為兼顧學費及家計,自己今年開始需到離家頗遠的天水圍從事兼職,他坦言過去因派發的是電子消費券,故不能幫補學費,認為新一份預算案可改以現金形式,發放至少1萬港元的生活津貼。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建議,政府應斥資604億港元推行短期紓困措施,包括向每名生活在貧窮線下,以及正領取各項社會福利基層人士派發1萬港元的「基層生活津貼」,並設立短期失業及就業不足援助金,上限為1.6萬港元,每名就業人口最多可領取6個月津貼,甚或為特定行業徵收「暴利稅」,以達致共同富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