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已非罕見病 港大整合數據冀政府資助藥物

2023年03月13日 02: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喬夏利指香港MDS患者人數愈來愈多,已非罕見病。(李志湧攝)
血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一向被視為罕見病,備受忽略,至今成因未明,患者骨髓的血細胞不能成熟,或需終生靠輸血續命,當中30%患者會惡化成急性血癌,但適切藥物少而需自費。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整合首個香港患者的資料庫,發現全港現有至少2,500名患者,人數年增200人。研究醫生指綜合症病人累積人數愈來愈多,已非罕見病,而患者病情變化大,期望數據庫能促使當局資助藥物,並吸引藥廠研究新藥治病延壽命。
「多數會星期五晚入院、星期六輸血、星期日出院」,約50歲的Amy(化名)於2017年確診MDS。她患病後容易疲倦,跟多數患者一樣出現貧血,自此開始定期輸血,初期每2至3個月需輸血;但由於從事文職的她工作較忙,只能抽空周末周日輸血。及至2021年,Amy的病情惡化成急性血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貧血加劇,最頻密每3周便要輸血。
Amy分享指,即使定期輸血,但體力仍不足。她曾輸血後跟朋友宿營及遠足,以為體力可應付原本45分鐘的「輕鬆」行程,但Amy最後花上兩小時才能完成,及後更因體力透支需提早輸血。而睡眠時間亦因病而愈來愈長,由以前每天只需睡4小時,增至10小時;有時候甚至下午5點半完成工作便要睡覺。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喬夏利表示,港大醫學院整理自2006年的MDS患者數據,發現全港有約2,500人患上MDS,每年新增200人確診。分析數據顯示,患者確診的年齡中位數為70歲,大多成因不明,僅10%的患者曾接觸有毒化學物質如製衣染料,或曾接受化療或電療等癌症治療。
喬夏利指,65%MDS患者屬較慢性「低風險」、35%較急性「高風險」,前者存活中位數為5年,需要長期治理。80%病人患貧血,需輸血補充紅血球,亦要定期打除鐵針。但現時本港對患者的支援不足,政府資助藥物僅得一款逾10年前研發的基因藥物,只供急性患者使用,其餘6款藥物及除鐵治療均需病人自費,每月至少3萬元治療費,較資助藥物貴接近10倍,令患者寧願多來回醫院輸血挨苦。
他提到,Amy輸血次數已因服用新藥而逐步減少,若沒有藥物協助,她便需要更頻密輸血,影響患者及其家人身心健康。喬期望,患者資料庫能增加港府及社會關注,擴大藥物資助範圍,令非急症患者亦能接受針對性治療;全球藥廠則能研發更多新藥,並降低藥價,減輕病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