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揭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 內窺鏡鉗較標準治療有效

2023年04月09日 12: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大研究發現,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內窺鏡鉗較標準治療有效。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急症,每年香港每10萬名成人中有近130人發病,一般需接受內窺鏡止血,惟現時的止血鉗、接觸性加熱裝置等標準治療,失敗率接近10%,若止血治療後再出血,會增加死亡風險。中大醫學院與來自香港、內地和澳洲的研究人員進行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發現,內窺鏡檢查時若發現病人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持續出血,以內窺鏡鉗(OTSCs)作初步治療,或比標準止血治療更有效減低進一步出血的風險。
研究發現,接受標準治療的病人,止血後30天內,有14%進一步出血,但接受內窺鏡鉗治療的則僅3%。他們提倡將內窺鏡鉗用於預計無法透過標準治療止血的潰瘍病人。結果反映為患有上消化道潰瘍及其他非靜脈曲張病變的病人進行初步治療時,內窺鏡鉗比標準治療或更有效預防進一步出血。研究結果已在著名期刊《內科學年鑑》上發表。
研究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劉潤皇建議,使用內窺鏡鉗作為初步治療時,須十分謹慎,因為內窺鏡鉗成本高,且整個治療程序涉及安裝鉗子、放入及收回內窺鏡,令治療時間延長。負責操作的醫生也須在使用內窺鏡鉗前接受培訓。因此,該團隊提倡將內窺鏡鉗主要使用在預計無法透過標準治療達到理想效果的潰瘍病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