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補城市發展人為破壞 環團誓3年拯救過千珊瑚碎塊

2023年06月08日 01: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蘇隽彥(中)指珊瑚難自行修復,需人為協助。(陳德賢攝)
原本高達80%珊瑚覆蓋率的吐露港,於80年代城市發展污染海水下,珊瑚量急挫至2%,即使水質已改善,惟珊瑚未見大增。環保團體趁今日是世界海洋日,宣布與中文大學團隊合作,3年內拯救最少1,000塊掉落的珊瑚碎塊,育養後放回海中,修復海洋生態。他們指復育珊瑚於大海的存活率高達90%,足證本港水域適合珊瑚生存,又爭取將有關海域設海洋保護區,避免珊瑚遭人為破壞。
於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一個個珊瑚碎塊被貼在水泥板上,享受着經過濾的海水,曬着紫色的燈,定期還有員工餵食浮游生物碎,當小珊瑚大了便會重投大海。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說,該會與中大珊瑚學院合作,展開為期3年的「珊海無盡」大型珊瑚保育計劃,繁殖珊瑚以於沙田吐露港的扯𢃇排一帶修復本地珊瑚。
蘇指本港存有84種石珊瑚,品種數目較外國潛水勝地加勒比海多,以位於扯𢃇排一帶為例,於80年代初急速城市發展前,珊瑚覆蓋率曾高達80%,城市污水破壞海洋生態,其後雖大力改善水質,但珊瑚覆蓋率仍低至2%。
年約60歲的漁民杜晉漳亦稱,吐露港魚獲自80年代起大減,例如青口,皆因珊瑚「消失」,生物無法生存,魚類「無啖好食」均離開或絕種,現時多數只捉到蟹,即使捉到魚,大小也不足過去的一半。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珊瑚學院創辦人崔佩怡介紹,珊瑚繁殖技術分無性和有性繁殖,前者為出海收集已破碎的珊瑚直接培育,一般養約半年便能「回歸」大海;後者則到大海收集精子及卵子,從頭孕育,一般需養至少兩年才放回大海。不過,有性繁殖能令珊瑚基因進化,適應氣候暖化等環境轉變。
崔佩怡續稱,人工移植的珊瑚整體存活率達90%以上,證明水質改善,而放置珊瑚後令水底生態漸回復,包括海馬、被認為珊瑚健康指標的蝴蝶魚重現,但修復珊瑚之路漫長,至少花數十年時間。該會倡儀於2030年前,將本港30%水域成立海洋保護區,禁止填海或捕魚等,免除城市發展等人為因素影響,長遠保護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