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精神健康措施遠水難救近火 議員引述政府醫療券過河有進展

2023年06月28日 09:4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葛珮帆(左五)就醫療券在內地使用等議題與政府交流意見。
第11次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今早(28日)舉行,多名議員在會上反映近期社區精神健康問題、醫療人手不足,以及引入人才及輸入外勞等議題。
議員葛珮帆指在會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及醫管局總裁,就內地醫療合作、香港醫療券在內地使用、吸引及輸入人才細節、增加公營醫療服務及醫護人手供應、及嚴重弱智及傷殘人士在醫院的特殊照顧等問題交流意見。
對於近日社會上出現精神健康的問題,議員李世榮指政府早前雖推出10項加強措施,但「遠水不能救近火」,因此更要善用地區康健中心等資源,也建議在18區設立臨床心理學家協助有需要市民。
李世榮指近幾年疫情令市民衍生不同精神壓力,因此政府更要增加醫護、個案協助的人手,應「主動」而非「被動」。他又指政府可增撥資源給予關愛隊,讓關愛隊接觸有需要人士。在跨境安老方面,李希望政府可加快與內地商討,提供更多配套措施,如保險、醫療券過河,政府回應指相關醫療券過河「有進展」。
在中醫發展方面,陳永光指討論中醫如何加入基層醫療體系,希望醫管局能將中醫納入在內,而政府回應「正面」。另一議員陳勇表示,在公共醫療「開源」、「分流」方面,希望可招攬更多內地醫護人員,但仍未能及時解決問題,他建議由於有很多香港人長期在內地,如能將他們配對內地的醫院,如香港認證的三甲醫院,提供跨境醫療保險等以起到分流作用。
在勞工短缺方面,顏汶羽指資雙方均關心近日輸入外勞政策,令香港勞動市場有重大變化。其中有關以不低於工資中位數聘請外勞,顏指工資只包括固定工資而不包括非固定收入,如津貼等,因此他認為單以工資中位數計算,實際上與本地薪酬有差異,因此希望勞資雙方和政府要再商討如何計算薪酬,避免輸入外勞的分歧更大。他亦望政府可以「2+2」方式與外勞續約,以減省中間程序,同時在輸入外勞中推出短缺工種就業計劃,即以每個月3000港元,不多於6個月推行,以吸引更多勞動力投身短缺工種,補足缺口。
另一議員李梓敬向當局提出輸入內地護士和推動更多內地醫療機構受本港醫療券,以解決內地港人牙科需要。他引述政府官員指內地護士由於不具香港執業資格,現時以交流方式來港,會考慮修例,至於與內地合作解決基層牙科需要,要考慮會否造成內地醫院壓力,需要做好協調。
當局指議員對醫療券的使用意見包括擴大範圍與內地三甲醫院、非大灣區內的醫院等,政府也正積極設立標準、了解長者使用模式,很快會提出申請方法,目標是配合安老,優先考慮有更多香港長者居住的內地城市。在器官捐贈方面,當局指有更多細節要考慮,如航班安排、通關的法律考慮等,要做到流程暢順,才可確保移植器官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