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普遍 議員建議資助肝癌篩查

2023年08月15日 18: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現時約七成肝癌患者被診斷時已為肝癌晚期或末期,情況並不理想。
有調查發現,每12.4人便有1人為乙型肝炎病毒帶菌者,比政府資料顯示的每15人便1名患者更普遍。議員梁熙建議政府配合「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理念及「慢性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進行乙型肝炎及肝癌篩查計劃。
梁熙與社區組織「銀騎士」去年10月在柴灣漁灣邨舉辦「乙型肝炎社區篩查活動」,招募了124名年齡介乎35至78歲的參加者,進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測試。當中發現10名參加者為乙肝病毒帶菌者,比政府資料顯示的每15人便1名患者更普遍。而與檢測同日進行的問卷調查中,99%受訪者表示支持政府推行乙型肝炎篩查計劃,反映市民對篩查服務需求殷切,非常關注自身健康。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相較台灣四成、日本超過六成的肝癌個案是在初期發現,香港現時約七成肝癌患者被診斷時已為肝癌晚期或末期,情況並不理想。
由於乙肝帶菌者大多沒有明顯病徵,以致市民掉以輕心,當中約四分之一個案或因此延誤而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定期檢查和監察十分重要。袁孟峰建議香港可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引入新的檢查方法,把異常凝血酶原生物標記檢測(PIVKA-II)加入定期監測項目,緩減因超聲波檢查不足而做成的遺漏,研究證明此做法可令整體準確率由約50%提升至90%。
梁熙認為當局有必要為高風險人士提供資助,即1986年以後出生的市民提供一次免費篩查,吸引他們主動進行定期肝癌風險評估,找出隱性乙肝患者。透過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發揮基層醫療「第一道防線」功能,向高風險市民提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測試服務,再轉介確診患者至不同層級醫療系統進行跟進,同時配合公私營醫療合作模式,利用私營醫療載量處理大部分早期篩查及跟進工作,公營醫療系統則主力負責有關專科、住院、特殊需要及複雜治療個案,以善用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