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發電產副產品變堆肥 IVE:植物長得更茂盛
2023年09月27日 01: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環保署去年邀請IVE健康及生命科學學科師生,研究O·PARK1在廚餘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堆肥,在園藝栽種應用時的成效。
中秋將至,跟親友「做節」餐餐大魚大肉,難免剩下大量餸菜。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健康及生命科學學科研究發現,若適當應用在廚餘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堆肥,不旦有助改善土壤酸鹼值、透氣度和持水能力等,亦可令寬葉十萬錯、豬毛蒿生等本地植物,生長得更茂盛和翠綠。若市民想用相關堆肥在家種植,到任何一個「綠在區區」設施,即可以綠綠賞積分免費換取。
IVE團隊在去年11月,獲環保署及其承辦商委託,研究把廚餘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堆肥,用於園藝栽種的成效。而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是香港首個將廚餘轉為電能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每日可把200公噸廚餘用作發電,厭氧分解過程中會產生的殘餘物,則可轉化成堆肥,平均每100噸廚餘,可生產約5至6噸堆肥。
團隊以不同比例混合40多公斤O.PARK1堆肥及其他常用栽種泥土,如黃花沙和茸草等,並栽種4種香港市區常見植物,包括大紅花、大葉龍船花等約1個月,及後再採集約50個泥土樣本,並用土壤檢測試劑等實驗分析數據。團隊成員、IVE保育及樹木管理高級文憑畢業生魏凱德指,分析顯示,O.PARK1堆肥可將土壤酸鹼值維持在近pH6.5至7.5的中性水平,泥土透氣度及持水能力較使用一般化學肥料好;加入相關堆肥的土壤,其氮磷鉀成分也較豐富,有充足營養,所種植的大紅花生長得相對茂盛。
團隊建議將O.PARK1堆肥與黃花沙按2:8比例混合使用,以及採用追肥方法,在施肥時圍繞植物根部的滴水線直接施肥。愉景灣現已在栽種寬葉十萬錯、豬毛蒿和假杜鵑時應用相關建議。
環保署去年邀請IVE健康及生命科學學科師生,研究O·PARK1在廚餘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堆肥,應用在園藝栽種時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