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新法減輕阿茲海默症 研究已刊國際學術期刊

2023年12月06日 16:5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有逾10萬名長者患有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香港有逾10萬名長者患有此症。香港浸會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一種創新的藥物傳送方式,透過改造「外泌體」,聲稱可將從中草藥鉤藤提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攜帶到患有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大腦中,有效改善認知功能和運動能力,並減輕阿茲海默症的症狀。相關研究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目前阿茲海默症並無根治方法,現有的治療只能延緩疾病的發展、改善症狀。浸大過往研究發現,中藥鉤藤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柯諾辛鹼-B」 ,能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惟血管和腦之間的血腦屏障,會影響大腦吸收柯諾辛鹼-B。為此,由浸大中醫藥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一種利用外泌體將柯諾辛鹼-B傳遞至大腦的新方法。
外泌體是由細胞釋放出來的細胞外囊泡,可以在細胞之間運送分子,而近期研究顯示,外泌體更可成為輸送藥物的載體。為評估外泌體是否阿茲海默症的有效藥物載體,研究團隊操控小鼠的神經元細胞,使其產生更多含有轉接蛋白Fe65的外泌體。其後,團隊在實驗模型中發現,Fe65能增強外泌體對阿茲海默症典型特徵,即澱粉樣蛋白前體水平較高的神經元細胞的靶向性,以及與這些神經元細胞相互作用的能力,換而言之,經改造的外泌體可用作阿茲海默症的藥物載體。
為評估柯諾辛鹼-B作為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潛力,研究團隊將柯諾辛鹼-B,載入經改造的外泌體中,再注射至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小鼠體內。結果顯示,載有柯諾辛鹼-B的改造外泌體,可提升小鼠的自噬活動,並穿過血腦屏障,將柯諾辛鹼-B傳遞至大腦,從而令累積的澱粉樣蛋白減少30%。此外,研究人員為阿茲海默症小鼠進行各種行為測試,包括旋轉棒測試等,發現注射載有柯諾辛鹼-B的改造外泌體,可恢復小鼠25%認知和活動能力。
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教與學)李敏指,研究顯示外泌體有潛力成為一種向大腦輸送藥物、用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方法,有望為未來發展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帶來希望。團隊期望,相關研究最終能造福長者、神經退化的高風險人士,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