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學生精神健康響警號 自殺潮湧現 林正財:政府或太樂觀

2023年12月25日 10:4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市民度過了三年的嚴苛防疫歲月後身心俱疲,今年全面解除防疫後,學童自殺潮湧現令人深感憂慮。新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向傳媒表示,政府在中學推出三層應急機制是權宜之計,將檢視如何做得更好,亦需及早支援高危個案。至於政府是否錯判疫情對學童精神健康的影響,他坦言政府早已預知問題,最初以為可自然過渡,承認或許對此太樂觀。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學童精神健康問題,已着手檢視學校環境能否促進精神健康,包括有何短期措施可推行,不能單純視學童精神健康為醫療問題,不少自殺個案不涉精神疾病,必須對症下藥。
新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指,學童精神健康問題較迫切需解決,但不代表不需照顧其他年齡層,例如長者自殺率長年高企,面對抑鬱等問題,仍需下工夫,也要關注成年人精神健康。對於有學者質疑應急機制太短且橫跨聖誕假期,林形容機制為權宜之計,政府想「買時間」並檢視如何做得更好,同時透過機制及早找出高危個案轉介治療。他相信若兩個月後情況沒改善,政府不會貿然停止機制。
醫管局最新數字顯示,政府本月起在中學推出為期兩個月的三層應急機制,截至12月10日接獲7宗校長轉介個案及13宗校長電話查詢。教育局指學校已展開第一層應急機制,在校內初步識別較脆弱學生及留意他們有否出現自殺警告信號,政府亦會密切留意機制運作情況,適時檢視安排。
新冠疫情下,學童面對停課,強制戴口罩,甚至不注射疫苗就不得進行某些活動等嚴苛措施,林認為疫情、社交媒體演變、移民潮以至家庭少子化等,形成「計時炸彈」和「完美風暴」引致學童自殺問題,惟本港並非唯一面對該問題的城市。
林又承認政府在疫情對學童精神健康影響上過分樂觀,指政府已預知問題,有盡量將停課等時間壓縮。他指最初以為可以自然過渡得到,但現在才知道不是,要刻意做些事才能過渡到。他又認為學童自殺僅屬精神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傳統上認為學生是因學業問題、家庭失調、抑鬱症等疾病自殺,但相當多個案並非如此。
他說很多孩子可能是霎時無法面對學業、家庭、朋友關係衝擊,且未建立韌力和適應力,「一時想錯了,以為沒人理他或愛他,選擇了這條路」,而他們不在醫療系統內,更難處理,如單從醫療角度看待問題,會錯過更需援助的隱蔽學童。他強調不想斷錯症,不會貿然指問題出於學校、課程、教師或學生身上,將找出病因並對症下藥。在檢視學校環境方面,他認為不需做研究報告,反而要貼地,已開始跟不同團體傾談,本屆委員會下月亦將開首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