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內窺鏡診斷及治療研究 可提高檢測率
2023年12月26日 01: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柳浩城(右一)及葉瀚智(右二)介紹研究結果。
人工智能(AI)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愈趨廣泛,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近日就AI輔助內窺鏡診斷及治療完成兩項研究,包括證實使用AI輔助大腸鏡檢查,有效提高腺瘤檢測率逾41%,對於資歷較淺的初學者,腺瘤檢測率更提高58%。中大團隊亦開發AI-Endo內窺鏡手術輔助平台,輔助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ESD),聲稱有效降低初學者在手術過程不慎導致的出血或穿孔情況。研究結果已於期刊《自然通訊》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
大腸癌是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識別腺瘤以預防大腸癌。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城指,腺瘤的大小、形狀及位置,以及醫生操作內窺鏡的經驗等,均影響大腸鏡偵測腺瘤的準繩度。過去有國際研究數據證實,資歷較深的內鏡專家,在AI輔助下可提升腺瘤檢測率,惟鮮有針對資歷較淺者的研究。
中大團隊前年4月至去年7月期間,招募22位接受內窺鏡訓練少於3年及少於500個案經驗的醫生參與研究,安排他們為766位病人完成大腸鏡檢查,當中386位病人使用實時AI輔助系統,其餘病人則接受傳統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醫生使用AI輔助大腸鏡檢查,腺瘤檢測率提高41%;其中對少於200個案經驗的醫生,腺瘤檢測率更提高58%。根據臨床數據,使用AI輔助大腸鏡檢查,不論醫生資歷深淺,均能提高腺瘤檢測率;而AI輔助系統屬現成的儀器及技術,現時的問題更多在於推廣及應用。據悉,威爾斯親王醫院有4部AI輔助系統,其他公立醫院亦有引入,主要作臨床研究。
中大另一研究針對內窺鏡治療ESD手術,可治療早期消化道癌症。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表示,醫生須利用特殊的手術電刀,準確地將病灶整塊切除,手術容錯率僅2毫米。研究顯示,初學者首次在實驗豬上做ESD,出血率達56.5%,穿孔率更高達65.2%。術中出血會遮擋手術視野,而穿孔更有機會導致腹膜炎等併發症,影響病人術後愈合及復原,增加住院時間及感染風險等。
為讓初學醫生提高ESD的技術水平,中大團隊於兩年前着手開發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醫生進行手術。葉指平台可以實時識別ESD的手術流程,自動提示正確的剝離層面及路徑,以防切穿黏膜層,減少手術風險。術後平台亦可自動生成報告,客觀評估醫生的手術表現。平台仍處於研究階段,評論臨床成效言之過早,但團隊早前邀請初學醫生在平台輔助下,為實驗豬進行ESD手術,發現未有出現穿孔或出血情況;料明年內將於病人身上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