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港自我催眠優勢無用 議員斥政策非大部分局長翹埋手搞得掂

2024年03月28日 10:1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有議員指政府要審視自身利好政策的落地情況。
香港近年被批失去國際大都會的地位。立法會今日(28日)繼續辯論「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化優勢」的動議。有議員質疑所謂國際化是否「全盤西化」才可以叫做國際化;亦有議員指香港單靠「數白欖」催眠式的「背靠祖國聯通國際」並沒有作用,要審視自身利好政策的落地情況,「或者一兩個局長郁一郁,其他人翹埋手就可以搞得掂」。另有議員指「高才計劃」,「喺數字上嚟睇的確係交咗功課」,然而卻有高才批評計劃「零配套」。
議員陳沛良指近年的中美競爭和地緣政治之下,外間不時都有聲音質疑香港的國際化優勢,甚至認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已有所動搖。無可否認,在金融議題上,當前的遊戲規則仍然是以英美等國為主導,但面對東西方意識形態之爭愈演愈烈,政府需要在對外聯絡方面開闢新渠道,開拓潛在的新興市場,如東盟、中東阿拉伯地區。當然,香港仍有必要與歐美國家維持良好關係。
近年政府經常大力吹捧自己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議員林琳指單靠「數白欖」催眠式的「背靠祖國聯通國際」並沒有作用,香港本身都需要靠自己努力,香港需要審視自身利好政策的落地情況,例如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取得牌照應該得到銀行支持, 證監會在監管的同時,亦要顧及發展,以免「緊箍咒」地扼殺業界發展,強調香港要再發展,非一兩個政策部門可以處理好,「或者一兩個局長郁一郁,其他人翹埋手就可以搞得掂」。
會計界議員黃俊碩則指香港需更好地吸引人才,雖然政府推出的高才通計劃,在數字上交了「功課」,截至今年2月底高才通接近約59,000宗申請,獲批來港約44,000宗,連同受養人一共90,000人來港,估計可帶來每年340億港元的經濟貢獻。然而有報道指,有剛畢業的高才通年輕申請人,來港找工作有一定難度,亦有人形容高才通是零配套,要回深圳找適合的工作,建議政府要有更精準的人才配對,才能增加人才來港的誘因。
他又指本地大學取錄的非本地生限額雖已提升至40%,但非本地生多數來自內地,且許多都不用英語交流,不少本地大學生都覺得校園形同內地,同真正的國際化大學仍有距離,建議鼓勵各院校取錄更多非華語學生、或海外青年人來港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