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籲政府落實生產者責任制 源頭「減費」免轉嫁市民「埋單」

2024年04月11日 16: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綠色和平上月進行「垃圾徵費先行先試」公民實驗。(陳德賢攝)
垃圾徵費一跪再跪兩度延期,近日再掀延期爭議。有環保團體上月招募45個家庭,參與一周的垃圾徵費公民實驗,發現家居垃圾中一半為外賣餐具及商品的包裝。若家庭不做回收,每月需付40至60港元。團體認為大部分垃圾能透過轉用重用包裝、餐具等方法減少,促請港府如期推行徵費之餘,把握機會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推動由上而下的源頭「減費」,打破「企業生產,市民埋單」。
綠色和平「垃圾徵費先行先試」公民實驗招募的45個家庭,他們需將垃圾分為3類,包括外賣餐具、即棄包裝及廚餘、紙巾等一般垃圾,均扔在派發的指定袋,並拍照和紀錄。
團隊分析後發現,不論2、3、4人家庭,參與家庭一星期平均購買近3次外賣,一半家居垃圾屬於由外賣及產品的包裝垃圾,當中20%為即棄膠刀叉及膠碗等外賣餐具;30%屬物流公司包裝、薯片袋等包裝垃圾。
垃圾費方面,即使不做回收,2人家庭平均每月需繳費40港元,外賣及包裝垃圾佔當中21港元,超過整體垃圾費一半,3人家庭每月料需付約54港元;4人家庭則需付60港元。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表示,外賣餐具及包裝需市民「埋單」,未來付費棄置或負責回收並不公平,認為要扭轉情況,當局應利用垃圾徵費18億港元專款,增撥資源推廣方便的重用借還系統、落實源頭減包裝政策,令市民買蘋果時毋須思考如附帶發泡膠托的處理方法,助社會減廢、市民減費。
譚又認為徵費有必要如期落實,稱「香港人大多是deadline fighter」(將需要做的事情延遲至最後一刻的死線戰士),強調現時社會已熱烈討論徵費,商界、市民紛紛設法減廢,已成良好趨勢,擔心一旦落施日期一拖再拖,社會便會「洩氣」,難一鼓作氣地改變習慣。她又指,香港減廢政策已較其他東亞城市落後,因此任何措施應盡快推行,再一路做一路改,協助市民減廢。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創新研究中心胡嘉明表示,實驗結果可見家居垃圾除與個人習慣有關,亦受企業和政府政策影響,認為政商界應把握時機,向市民展示「減廢減到盡」的決心,推動環保簡約包裝、重用餐具借用服務等,增加全民減廢的信心,令垃圾徵費政策在今年如期推行,趕上其他亞洲國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