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數碼保安失守 港騙案領先全球

2024年04月12日 03: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近年與網絡及電子相關的詐騙案不斷上升,據執法部門的數據顯示,去年有多達3.4萬宗,僅網上投資騙案的損失已按年上升逾一倍,總金額達32億元。有信貸資料服務機構昨日公布去年世界各地數據網絡詐騙情況,發現香港的可疑數碼交易比全球高三成。而各類可疑詐騙交易中,涉及香港消費者的所有數碼交易中,6.6%屬於可疑詐騙交易,遠比同期全球比率高32%。而涉及金融服務的香港數碼詐騙多達7.8%,相關詐騙交易比率按年上升190%,同期全球僅增長4.3%。發布有關研究的環聯亞太區首席產品官殷虹表示,香港各行各業的數碼化顯著加快,雖然可以提供更便利用戶體驗,但亦為騙徒帶來更多伺機獲利的機會。
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環聯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可疑數碼詐騙交易宗數較2022年上升14%,更比2019年大幅增加一倍。而同期全球總數碼交易宗數僅按年上升6%。報告強調,香港消費者經常成為詐騙目標,騙徒會透過不同渠道獲取其帳戶權限並盜取資金。
報告指,在各行業中,零售業出現最多可疑數碼詐騙,比率去年達8.4%,在2023年,金管局就收到超過1,200宗與詐騙相關的銀行投訴,為2022年的兩倍以上,涉及損失估計約達72億元。近日出現港人賣錶時遭遇虛擬資產的騙案,痛失290萬元名錶。受害人於網上出售一隻價值290萬元的名貴手錶,騙徒表示有意購買,但要求以加密貨幣「泰達幣」(Tether USDT)付款。交易時受害人見到帳戶已收取USDT的字樣,所以將名錶給予騙徒。其後受害人於區塊鏈瀏覽器上仔細查看,才發現騙徒支付的並非真正泰達幣,而是一種沒有價值、名為BEP-20:Tether USDT的虛擬資產。
報告又顯示金融服務業的可疑數碼詐騙交易比率增幅最大,較2022年大幅增長190%。而執法部門的數據亦顯示,與金融有關的電子騙案情況嚴重。去年整體科技罪案達3.4萬宗,損失金額達55億,比前年的32億高近四成。其中網上戶口盜用、投資騙案尤為猖獗,戶口盜用2022年僅168宗,去年急升近20倍,有3,434宗。投資騙案前年僅1,884宗,去年升不止一倍,達5,105宗,涉案總金額更由約9億急增至約32億,升幅達兩倍多。
部門指,騙徒會在不同網上平台或通訊軟件發送訊息,以「低風險、高回報」作招徠,吸引受害人一同投資。騙徒常會偽造身份,例如扮成對投資虛擬資產、貴金屬等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以博受害人信任;部分更會與受害人建立曖昧關係,誘騙投資。然而他們所稱的「低風險、高回報」投資,往往是不存在又或者滿布陷阱的。當受害人想套現或查看投資回報時,他們會以「須繳交高昂手續費」、「系統故障」等理由拖延付款,亦有部分會偽造獲利的交易紀錄,誘使受害人投放更多資金後,便會失去聯絡。
此外,數碼詐騙受害者中,最普遍的手法為網絡釣魚(Phishing),即透過詐騙電郵、網站、社交貼文及二維碼等盜取資料。不過騙徒的行騙手段可能出現改變,在消費者數碼服務初始階段下手。去年香港數碼交易中,有一成與「登入帳戶」相關交易為可疑數碼詐騙;其次是與「建立帳戶」相關的交易,例如註冊帳戶、貸款申請等,可疑數碼詐騙交易比率達4.9%。市民在使用相關服務時,應多加留意,以免騙徒有機可乘。
環聯亞太區首席產品官殷虹表示,香港各行各業的數碼化顯著加快,雖然可以提供更便利、優質的用戶體驗,但亦為騙徒帶來更多伺機獲利的機會。
隨着全球發生眾多數據洩露事件以及深偽技術(Deepfakes)等先進科技的出現,騙徒正積極利用相關漏洞,聚焦攻擊消費者體驗使用數碼交易的初始階段。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