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相護不杜絕 醫療事故恐重演

2024年05月14日 19: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醫療事故不絕如縷,但醫生犯錯甚至弄出人命,絕少要付出代價,即使被刑事檢控、醫委會判以釘牌極刑,亦例必附帶緩刑條件,有罰等於無罰。乙型肝炎病人鄧桂思於2017年因腎病到聯合醫院覆診,疑因醫生「開漏藥」導致急性肝衰竭死亡,死因庭陪審團早前裁定鄧桂思「死於不幸」,令事件再惹關注。女童周天瑜亦疑因醫療事故而成為植物人,最終病情惡化離世,天瑜爸爸向《東呼》表示,本港醫療制度積存問題,不會放棄為天瑜取回公道。有議員亦認為,立法會有責任檢視相關公帑是否用得其所。
身為乙型肝炎帶菌者的兩女之母鄧桂思,2017年因腎病到聯合醫院覆診,該院兩名主診醫生疑因「開漏藥」,導致鄧桂思出現急性肝衰竭,轉往瑪麗醫院兩度換肝後終告不治。死因庭陪審團上周二(7日)以4比1裁定鄧桂思「死於不幸」,而在研訊召開前,醫務委員會於2021年已裁定兩名醫生專業失當成立,被判除牌但獲緩刑;而去年初律政司突然控告兩人誤殺,但後來又轉念終止檢控,令社會滿腹疑問。
醫醫相護在香港早已非新聞,投訴機制不足,病人權益未受尊重,討回公道難過登天,受害人及家屬往往要花時間搜證調查,遭受「二次傷害」,心力交瘁。即使鄧桂思案中不少關鍵細節仍未能釐清,但隨着當局撤銷起訴涉事醫生誤殺,死者家屬能夠尋求公道的途徑已經買少見少。
公院人滿為患,醫護人手不足,可謂「十個煲七個蓋」,難免忙中有錯;問題是每有事故發生,卻極少有人需要問責,由醫院到醫管局再到港府均例行公事,寫份報告、成立檢討委員會就了事,到最後醫療事故仍然沒完沒了。
議員陳凱欣認為,事件顯示前線醫護人員工作繁重,同一時間往往要處理很多事情,可能影響臨床判斷,作為議員應研究如何為公營醫療體系拆牆鬆綁,以應付人手緊張。她建議當局定期到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交代醫療事故跟進行動,協助議會更宏觀、更全面檢視這些個案,以及審視相關撥款批核,例如支持買入可幫助減輕出錯的軟件或儀器。
鄧桂思事件絕非孤例,例如8歲女童周天瑜於2018年確診惡性腫瘤橫紋肌肉瘤,2020年於瑪麗醫院接受手術,懷疑因醫療事故而成為植物人,最終因病情惡化於今年3月離世。天瑜爸爸周先生多番向院方交涉,雖然達成庭外和解,但坦言覺得不甘心,認為院方仍然欠他及公眾一個交代,誓要追究涉事麻醉科醫生懷疑篡改醫療紀錄的刑事責任,又形容事件反映本港醫療制度的問題。
醫療體系積弊根治需時,需要全面進行制度性改革,加上本港人口急劇老化,對醫療資源需求有增無減。難怪有人說,當局再繼續拖延,恐怕愈來愈多病人並非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病態官僚與各式駭人聽聞的醫療事故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