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医相护不杜绝 医疗事故恐重演

2024年05月14日 19:04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医疗事故不绝如缕,但医生犯错甚至弄出人命,绝少要付出代价,即使被刑事检控、医委会判以钉牌极刑,亦例必附带缓刑条件,有罚等于无罚。乙型肝炎病人邓桂思于2017年因肾病到联合医院覆诊,疑因医生“开漏药”导致急性肝衰竭死亡,死因庭陪审团早前裁定邓桂思“死于不幸”,令事件再惹关注。女童周天瑜亦疑因医疗事故而成为植物人,最终病情恶化离世,天瑜爸爸向《东呼》表示,本港医疗制度积存问题,不会放弃为天瑜取回公道。有议员亦认为,立法会有责任检视相关公帑是否用得其所。
身为乙型肝炎带菌者的两女之母邓桂思,2017年因肾病到联合医院覆诊,该院两名主诊医生疑因“开漏药”,导致邓桂思出现急性肝衰竭,转往玛丽医院两度换肝后终告不治。死因庭陪审团上周二(7日)以4比1裁定邓桂思“死于不幸”,而在研讯召开前,医务委员会于2021年已裁定两名医生专业失当成立,被判除牌但获缓刑;而去年初律政司突然控告两人误杀,但后来又转念终止检控,令社会满腹疑问。
医医相护在香港早已非新闻,投诉机制不足,病人权益未受尊重,讨回公道难过登天,受害人及家属往往要花时间搜证调查,遭受“二次伤害”,心力交瘁。即使邓桂思案中不少关键细节仍未能厘清,但随着当局撤销起诉涉事医生误杀,死者家属能够寻求公道的途径已经买少见少。
公院人满为患,医护人手不足,可谓“十个煲七个盖”,难免忙中有错;问题是每有事故发生,却极少有人需要问责,由医院到医管局再到港府均例行公事,写份报告、成立检讨委员会就了事,到最后医疗事故仍然没完没了。
议员陈凯欣认为,事件显示前线医护人员工作繁重,同一时间往往要处理很多事情,可能影响临床判断,作为议员应研究如何为公营医疗体系拆墙松绑,以应付人手紧张。她建议当局定期到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交代医疗事故跟进行动,协助议会更宏观、更全面检视这些个案,以及审视相关拨款批核,例如支持买入可帮助减轻出错的软件或仪器。
邓桂思事件绝非孤例,例如8岁女童周天瑜于2018年确诊恶性肿瘤横纹肌肉瘤,2020年于玛丽医院接受手术,怀疑因医疗事故而成为植物人,最终因病情恶化于今年3月离世。天瑜爸爸周先生多番向院方交涉,虽然达成庭外和解,但坦言觉得不甘心,认为院方仍然欠他及公众一个交代,誓要追究涉事麻醉科医生怀疑篡改医疗纪录的刑事责任,又形容事件反映本港医疗制度的问题。
医疗体系积弊根治需时,需要全面进行制度性改革,加上本港人口急剧老化,对医疗资源需求有增无减。难怪有人说,当局再继续拖延,恐怕愈来愈多病人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病态官僚与各式骇人听闻的医疗事故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