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私隱頻外洩 堵塞漏洞莫遲疑

2024年05月22日 19:3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政府部門洩露市民個人私隱事件不絕如縷,例如機電工程署早前洩露在2022年疫情「圍封強檢」期間收集的14幢大廈,共1萬7千名市民個人資料;公司註冊處亦洩露約11萬市民的個人資料,包括身份證、護照號碼等。不少市民向《東呼即應》表示,擔憂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有專家建議加強罰則至歐盟水平,以對相關政府承辦商增加阻嚇力;議員則認為,部門需要在不再使用市民個人資料時盡速刪除,政府有必要加強管制力度。
近期接連發生政府部門洩露市民個人資料事件,包括機電署與公司註冊處。市民施先生表示,由於洩露事件,現在也擔心將自己的私人資料如銀行卡、身份證等交給政府部門。市民葉先生對此則感無奈,正在使用政府應用程式,即使擔心也已經將個人資料交出去。另一市民黃先生則表示,政府部門內部,應該會有很多相關部門或專業人員從事相應的工作,做多一些加密工作應該不會太難,要保證市民的個人資料不再出現外洩問題,需要更加努力。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公司註冊處有資料外洩,是因為資料披露了在互聯網上,本身存在外洩風險。但其他幾個部門也有類似情況,政府必需查找自身的不足之處,找到事發原因。他還表示,也有可能是外判商存在的問題,但無論甚麽原因,首要是盡快修補漏洞。方續稱,現時《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罰則不夠阻嚇作用,近期該條例會作出修訂,希望在修訂後罰則可以跟歐盟或其他國家的隱私條例罰則看齊。
對機電署資料外洩事件,議員容海恩表示,根據法例,部門在不需要使用某些個人資料時,是需要將這些資料刪除,但該署在此次外洩事件中並沒有做到條例要求。容續稱,該署未刪除不使用的市民資料,可能是遺漏了或有關專員未在合理時間內完成其工作。
容續稱,相信不是每個部門都有獨立人士或個人私隱專員能監控每件事情的流程,希望資科辦有能力統籌整件事,以及怎樣預視或防範資料洩漏的問題。她也呼籲市民要保障好自身的個人資料,不要隨意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