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億立方米天然氣輸港 穩定能源供應減碳排放

2024年05月27日 10: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綠色能源,當中天然氣已成為本港主要的發電燃料,佔約48%。本港的天然氣供應,有高達7成來自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該公司自1996年起,無間斷透過海底輸氣管,為電力公司及煤氣公司供應天然氣,截至今年5月已累計為港供氣超過700億立方米,包括自產海上天然氣逾500億立方米,以及進口LNG(液化天然氣)逾200億立方米,佔香港同期天然氣總消費量的7成。近年,公司開發的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 保持高產穩產運行狀態,持續為香港輸送清潔及優質的海上天然氣,不但為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穩定的能源保障,而LNG減少的碳排放量,更相當於種植超過1億棵樹。
1996年1月,位於海南島西南91公里、香港西南近800公里海域的「崖城13-1」氣田作為中國海油第一個對外合作氣田,宣告成功投產,高峰年產氣超35億立方米,其中約30億立方米輸往香港,可發電量佔當時香港總發電量25%以上,供約15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氣量,標誌着中國海油正式為香港供應天然氣。
為滿足本港日益龐大的能源需求,在2006年,大陸首個進口LNG項目——中國海油廣東大鵬LNG接收站,正式對香港供氣,18年來從未間斷,已累計供應天然氣約211億立方米,約佔香港同期天然氣總消費量的33%,其中向香港電燈公司供氣約130億立方米,向中華煤氣供氣約80億立方米。
這些LNG作為清潔能源與等熱值的煤炭相比,約可減排二氧化碳5,492萬噸、二氧化硫50萬噸、煙塵26萬噸,相當於種植超過1億棵樹,減排降碳效果顯著,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穩增長及加快綠色低碳發展作出貢獻。
2008年8月,港府與國家能源局就未來20年向香港增加天然氣供應等事宜,簽署諒解備忘錄。同年起,中國海油向香港每年供氣量增加至逾30億立方米。為應對「崖城13-1」氣田可能出現的產量自然衰減情況,中國海油由2012年高效開發該氣田附近的「崖城13-4」氣田,截至今年4月,累計為香港輸送天然氣518億立方米,在保障香港燃氣發電需求的同時,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清潔能源強心針。
作為重要的天然氣供應方,中國海油已為香港持續穩定供氣29年,截至今年5月,累計供應天然氣突破700億立方米,約佔香港同期天然氣總消費量的70%,其中自產海上天然氣逾500億立方米,進口LNG逾200億立方米,為香港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提供了穩定的能源保障。
中國海油和香港的能源公司合作,築起一條海底「大動脈」,通過「崖城-香港」輸氣管線,將清潔、優質的海上天然氣穿洋過海。除「崖城13-1」氣田,自2021年6月正式投產的「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一直保持在穩定供氣狀態,截至今年,累計產氣超過80億立方米,生產凝析油超過80萬立方米,近三年來,它已成為中國「由海向陸」保供粵港澳大灣區的主力氣田,該氣田通過一條長87公里的18吋海管與「崖城-香港」海底輸氣主管線相連,已累計向香港輸送天然氣29.9億立方米。
海氣上岸,終端是傳輸交接的關鍵一環。香港終端作為海上天然氣登陸的樞紐,有力承接着上游「崖城13-1」氣田、「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等海氣的平穩供給銷售,每年輸送天然氣的可發電量,佔香港總發電量25%以上。
目前,「深海一號」二期工程正加緊建設,項目投產后,「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整體高峰年產量有望由30億立方米提升至45億立方米,將為這條綠色能源「大動脈」再注新血。
公司一如既往,為香港提供綠色能源。2023年9月21日,全球最大的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香港LNG接收站,正式進入運行階段。這座LNG接收站由中國海油總承包建造,是全球首個海上離岸式全鋼結構雙泊位接收站碼頭,可供一艘全球最大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和一艘LNG運輸船停泊。液化天然氣在此經過儲存再氣化後,分別由兩條長45公里和18公里的海底管道,輸送至中電的龍鼓灘發電廠及港燈的南丫發電廠,點亮香港居民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