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9成受訪者對精神病認知不足 協會促政府加強宣傳

2024年05月28日 17: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調查指,有近90%受訪者對精神病患只有一般或不甚認識。
近日水泉澳邨一宗懷疑思覺失調患者斬人案,再度令人關注起社會精神病患者支援問題。有心理健康協會就公布關於香港嚴重精神病的民調,發現市民不甚了解精神病。調查指,有近90%受訪者對精神病患只有一般或不甚認識;若親友不幸患上精神病,亦只有僅不足9%表示了解應對措施。協會就建議政府增加人手並應用副作用較低、而且有效預防復發的長效針劑;同時加強有關方面的分析及宣傳。另外,協會成員、醫生吳兆文表示了解市民對近日發生事件感到恐懼,但強調精神病患者有危險暴力傾向為數甚少,呼籲不應過度污名化精神病。
根據政府定義,嚴重精神病患是指有精神分裂症頻譜的患者,思覺失調為其中主要症狀之一。香港心理社會復康協會就嚴重精神病患作出調查,發現只有11.3%市民表示了解嚴重精神病的主要症狀;不足9%市民表示若自己或親友不幸患上嚴重精神病,自己亦了解如何處理。協會主席王明爍指出,嚴重精神病患者數目,近年大約維持在5.1萬人左右,不過目前相關醫療人員與患者比率為1:38,而且全港患者僅三分一有接受跟相關治療。相較外國數字為1:20,情況不甚理想。
王又提到,有近一半使用口服藥的思覺失調正患者未能按照醫生處方完成藥物療程,導致復發情況增加。他建議政府增加使用一款有效預防復發、副作用較少的長效針劑,以減低復發機會及醫療成本。因為治療有關病症,首要任務為預防復發;惟因為現時口服藥會帶來嚴重副作用,令不少病人產生抗拒。吳強調,嚴重精神病病人抗拒治療是「理所當然」,例如癌症病人初期亦會有「掙扎、抗拒、否認」階段;又指就算一般病症,病人服藥亦未必會依指示完成整個療程,「醫生開俾你啲抗生素,你同我都未必食得晒(整個療程分量)。」王明爍補充,長效針劑只需四星期注射一次,大幅減低病人忘記或抗拒食藥情況,而且有研究指出其持續性、減少副作用及預防復發效果顯著;又指雖然政府於去年鑽石山斬人事件後,提出增加使用針劑,惟自2019年至最近財政年度,病人數量日漸增多,但打針數字就未見上升。協會就建議政府增加精神病患醫療人手,並應用長效針劑以作治療。
陳先生是其中一名嚴重精神病患者的哥哥,照顧患病弟弟數十載。他指出弟弟初期會對「空氣發脾氣」、「掟鞋」,甚至會攻擊家人。其後家人帶弟弟求醫,惟服用口服藥後,弟弟出現暴躁及嚴重嘔吐副作用,令他抗拒藥物。直至他們接觸到針劑型藥物,不再有口服藥的副作用,亦不用再監管弟弟服藥。陳生表示,經過十餘年,弟弟一直接受針劑治療,亦沒有再復發。他形容情況大幅改善,讓照顧者壓力大減。協會副主席楊明康指出,精神分裂屬於腦部毛病,患者太遲求診、病後復發亦會對腦部造成更大的破壞。不少患者會出現幻覺,對病情感到驚恐。加上該病症「病識感」低,即病人較難會認知到自己患病,亦讓病人抗拒求醫。
王明爍醫生以著名球星「C朗」比喻針劑,稱「無理由輸5比0先畀佢落場」,建議在病情初期就使用針劑,以減低病情對腦部的破壞。至於價錢方面,由於口服藥屬副廠藥,價錢可以低至幾百港元;針劑每四周注射一次,每次約4至5千港元。他解釋若患者因不願服藥而復發,住院開支隨時達幾萬港元,已經足夠注射多劑針劑;又稱口服藥「再平,病人唔食都冇用。」
談及兩種懷疑精神病患者斬人案,吳兆文醫生表示,其實精神病患者有危險暴力傾向屬少數。若使用針劑,可以減少復發機會,亦有助改善精神病污名化問題。王明爍亦指,精神病患只是患者腦部神經出現病症,與其他疾病相同,希望社會接受。他又建議政府增加推廣有關病徵以及治療方法的知識,並對有關藥物效用作分析,以進一步協助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