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非住宅市場疲弱 救經濟未見良藥

2024年06月04日 03: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政府在2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樓市全面撤辣,可是救經濟仍未有成效,投資者對入市仍卻步。財金官員又再唱好經濟,指撤辣後樓價在3月至4月期間微升2%,但由於外圍環境仍然複雜,非住宅物業市場在第一季仍然疲弱,交投進一步下跌,售價和租金則維持偏軟,但又預料今年餘下時間經濟進一步增長。不過,有議員質疑非住宅物業市場持續疲弱,疫情後本地零售消費市場不如預期,而近年出現多幅非住宅商業用地流標,名義GDP增長或達不到預算案5.5%的預期。
財金官員昨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交代本港最新的經濟狀況,指按目前全球和本港經濟的發展情況,維持早前估計全年經濟增長介乎2.5%至3.5%之間,而香港經濟在今年第一季錄得溫和增長,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上升2.3%;服務輸出在今年第一季繼續顯著增長8.4%;香港整體貨物出口在今年第一季上升6.8%;私人消費開支在今年第一季則上升1.0%。
自樓市全面撤辣後,政府指住宅物業市場氣氛明顯改善,成交相對活躍樓價有所回穩。政府指送交土地註冊處註冊的每月平均住宅物業買賣合約總數由1月至2月的2,926份上升至3月至4月的6,261份,高於2019年至2023年期間的每月平均4,700份,整體住宅售價在1月和2月內下跌3%後,在3月和4月合計回升2%。4月的住宅售價仍較2021年9月的高峰低22%。與此同時,整體住宅租金在今年首4個月期間幾無變動。4月的住宅租金較2019年8月的高峰低7%。
然而,由於外圍環境仍然複雜,非住宅物業市場在第一季仍然疲弱,交投進一步下跌,售價和租金則維持偏軟。
面對逾千億元財赤,議員洪雯指政府稱未來兩年實現收支平衡,但需要擴大發債,並將部分基金收益撥入政府一般帳目,又指政府對未來經濟預測2024年全年GDP增長2.5至3.5%,名義GDP約增長4.2至5.2%,達不到預算案5.5%的預期。
她又指非住宅物業市場持續疲弱,疫情後本地零售消費市場不如預期,而近年出現多幅非住宅商業用地流標,問及市場對於核心商業區的辦公室及零售物業需求是否出現結構性轉變,以及非住宅物業負資產和銀行Call Loan(銀行追討貸款)情況是否嚴重。
財金官員指撇除發債因素,香港大約在3年左右就能達到收支平衡,今年實質經濟增長率約為3%,預計和預算案預期差不多,而非住宅物業市場疲弱和經濟環境有關,政府會繼續堅持持續造地,在有需要時及時推出。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議員林健鋒問及可否讓投資移民人士利用部分投資額購買本地住宅物業。財金官員回應暫時未有打算,因為住宅物業供求較為敏感,尤其現時已取消「辣招」,外地人士買樓與本地人已無分別,政府歡迎他們來港置業,但不會計入投資額。
另一議員吳傑莊和林健鋒均指最近傳出消息有某些大型建築公司可能出現危機,財金官員回覆稱個別公司情況不適宜評論,他表示過去兩年政府建築開支增加不少,而建築行業發展不錯,因此具體個案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因為一間公司出現的狀況而過度反應。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